您的位置:首页> 深读> 【深读】首批理财公司成立五周年专题

【深读】首批理财公司成立五周年专题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4-08-13 09:10

编者按:

2019年5月,首批理财公司成立,理财业务公司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机构队伍的专业化、特色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截至2023年末,已有32家理财公司获批成立,理财公司存续产品数量和金额均最多,占银行理财市场的比例达到83.85%,成为该市场最主要的机构类型。本专题在首批理财公司成立五周年之际,探讨理财公司在行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

当好理财业务高质量发展“生力军”

□记者 胡杨 实习记者 吴彬

首批理财公司成立5年以来,理财公司坚持人民至上,回归本源,积极布局产品体系建设,持续引导理财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开启了银行理财业务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资管新规发布后,银行理财市场从过去“跑马圈地”式的增长转向稳健前行与理性发展。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理财公司应坚持净值化方向,切实提升信披水平和投研能力,积极探索理财在金融行业的定位以及差异化发展路径,实现高质量发展。

兼顾量的增长与质的提升

首批理财公司成立的2019年末,当时5家理财公司合计存续产品0.80万亿元。随后,理财公司发展势头强劲,到2021年底,理财公司存续产品数量达到约1.05万只,存续规模17.19万亿元,同比增长157.72%,占全市场的比例达到59.28%。彼时,理财市场已呈现“理财公司为主、银行机构为辅”的格局。

2022年底,在理财整体规模出现小幅收缩的情况下,理财公司发展势头不减,存续产品只数1.39万只,存续规模22.2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9.36%。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末,理财公司存续产品数量和金额均最多,存续产品只数2.16万只,存续规模24.33万亿元,较年初增加8.27%,同比增加17.71%,占全市场的比例已达到85.29%。

理财公司不仅在市场份额上占据主导地位,也为投资者提供了多样化的理财选择,促进了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从传统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到混合类、权益类产品,再到绿色低碳、普惠金融等主题产品,以及服务于养老需求的分红型产品,理财公司产品线日益完善。例如,兴银理财已经形成包括“添利”现金管理类产品、“稳利”固定收益类产品、“丰利”多资产多策略产品等投资产品在内的“八利品牌”,以及ESG理财、养老理财、海峡理财三大特色产品。

现阶段,理财公司正在积极转变发展思路,由发展初期“规模至上”,转而更加注重“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坚定不移走净值化转型之路。

追求“绝对回报”是市场选择

在理财业务公司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受宏观经济、资本市场等因素影响,理财业务转型也面临不少新情况。例如,存款利率持续下行的趋势,一方面让低波稳健型理财产品受到广泛青睐,对传统存款产品形成了“替代”效应;另一方面也考验着底层资产的配置效益,让固收类理财产品之间很难拉开差距。

特别是经历了2022年末“赎回潮”冲击以来,投资者风险偏好相对收缩,理财市场竞争加剧,外部经营环境、政策变化、市场波动带来的压力对理财公司展业产生了一定的收敛效应。

直到今年4月,银行理财存续规模才摆脱2022年起持续的回落态势,走出温和平稳的增长曲线,整体规模扩张至28万亿元左右,并在5月末上涨到29万亿元。

“客户对于理财产品‘刚性兑付’的惯性认知与产品净值上下波动之间存在矛盾。”信银理财相关负责人坦言,银行理财作为联结投资者传统财富管理需求与市场化投资管理要求之间的纽带,面临着前者的认知期待与后者快速变化之间的矛盾,这成为银行理财公司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理财客户大多从存款客户转化而来,对收益稳定性和确定性要求较高,高风险偏好客户占比较低。过往资源禀赋决定了理财天然自带绝对收益属性,始终坚持稳健投资理念的业绩运作目标。这就要求理财公司在产品供给及营销策略上首先要满足这种“绝对收益”的诉求。

以工银理财为例,在其2023年发布的“稳鑫智远”产品品牌体系中,“稳”系列便主打低回撤特征,形态以日开产品和3个月至1年期限的封闭式形态产品为主,收益整体稳健,同时兼顾定期投资和流动性需求,重点满足客户短期、低波动、稳健型投资需要。

而招银理财的固收投资则明确提出了“控制回撤,绝对回报”的投资目标,借助量化手段和自主本土化的策略模型打造“回撤控制性”的“固收+”产品。

从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公布的最新数据来看,6月末,风险偏好为二级(稳健型)的投资者数量仍然最多,占比达到33.82%。在这种背景下,理财产品供给趋同也是一种合理的市场选择。兴银理财创新业务部量化及指数团队负责人王浩告诉《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从传统客观来说,考虑到固收市场的体量,做同质化产品其实还是比较稳妥的选择。他同时表示,去同质化的难点在于客户营销,将差异化产品推销给合适的客户,这需要渠道和财富管理部门共同发力。

发挥多资产多策略配置优势

尽管理财投资者依据自身风险偏好作出了选择,但立足于中长期理财引导,多元资产配置仍是逐渐成长壮大的理财公司应努力的方向,而权益是其中一条不可或缺的赛道。在监管政策鼓励和市场生态优化的背景下,理财业务发展权益投资的条件正在进一步成熟。

今年4月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银行理财和信托资金积极参与资本市场,引导更多的中长期资金进入市场,增强市场的稳定性和活力。对于银行理财来说,产品端可配置更多优质资产,提高资产配置的多样性和投资效率,从而可以更好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提升理财产品的收益水平。

招银理财相关负责人表示,银行理财产品对波动和回撤控制的要求比较高,更加强调“绝对收益”,落地到权益投资中,即追求更高的胜率。在发展权益类、混合类等含权产品方面,与公募基金总体偏相对收益导向的定位不同,银行理财更重视获取中长期绝对收益回报,严格控制回撤,在投资风格方面也更侧重于选择低估值、高股息的投资标的,充分发挥银行理财多资产、多策略的配置优势,为客户提供财富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

更重要的是,理财公司具备平台和牌照优势,可以整合优质的策略资源,通过合理的策略组合提升资产配置的效率。在王浩看来,做长期有效的策略和资产、追求短期互补特征正是破局“局部性资产荒”的方向之一。在这个过程中,量化可以精确表达策略的整合能力、波动率和风险预算。坚持分散是“唯一免费的午餐”的底层逻辑,理财公司应将积淀的量化投研能力转化为合理的策略组合提供给客户。

上述信银理财负责人对记者表示,面对资产荒,银行理财需要在保持产品流动性的同时,确保收益的稳定性。要做好资产配置多样化,通过合理配置不同类型的资产,如债券、股票、货币市场工具、商品等,在获取稳健收益的同时,合理控制波动和最大回撤。做好流动性管理,将流动性管理纳入资产配置决策中,在稳定产品收益的同时,注重增强组合的流动性;同时,通过动态调整资产配置,做好流动性和收益性的动态调整,更好适应市场变化和投资者需求。做好产品创新与优化,在合规允许及能力范围内,设计带有衍生品性质的理财产品,结合固收现货市场和衍生品市场的风险收益特征,在提供较高的潜在收益的同时,通过衍生部分的对冲减少风险、提升流动性。

相关链接:

【专家观点】坚守代客理财的初心

银行理财助力资管业提质增效

记者观察:为实体经济“蓄势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