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金融科技> 专家热议“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专家热议“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4-07-30 09:37

□本报记者 苏洁

“有效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因地制宜。”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在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深圳)和中共深圳市宝安区委党校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和中国人民大学深圳金融高等研究院承办的“新质生产力与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说。会上,与会专家围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展开了讨论。

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因地制宜

IMI副所长、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涂永红分享了对新质生产力的认识。

涂永红认为,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她认为,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创新,这是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和动力源泉。二是理念,新质生产力一定要符合新发展理念,这是根本原则。三是质量,生产要素自身的质量提升和创新性优化组合,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路径。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没有统一的路径或模式,需要因地制宜,但是其发展水平有统一衡量的标准,即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

“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三个重点,一是科技创新,二是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是人才培养,关键是要形成创新、产业、人才‘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具体而言,要提高创新能力,培育壮大新动能;要加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助力塑造新优势;要厚植人才沃土,着力夯实新根基。”涂永红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避免误区,防止一哄而上,要处理好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统一标准和因地制宜、生产发展与制度改革之间的关系。

陆挺指出,在对标对象方面,大湾区已是中国极为重要的科技及产业中心,未来可以助力科技引领产业、进一步参与国际竞争,因此可以对标国际最高水平,借鉴硅谷和波士顿的成功经验,关注教育、产业政策、金融支持、聚集效应及其正向循环等。

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明有几点看法:第一,民营企业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不容低估。民营企业快速发展不仅对解决就业而言至关重要,对技术创新也具有重大影响。第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因地制宜,要根据各地资源禀赋搞差异化建设,避免一拥而上、重复建设、恶性竞争,最终形成庞大的产能却难以消化,造成资源浪费。第三,虽然发展新质生产力很重要,但发展传统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同样重要。新质生产力行业具有重资产特征,难以大规模吸纳就业。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是总需求不足,扩大内需依然是当务之急。要增加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就必须加快发展服务业。第四,转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高水平文科教育必不可少。第五,要发挥大湾区、长三角、京三角、中三角和西三角等五大增长极各自的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

中国银行研究院副院长鄂志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需健全因地制宜的体制机制,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大湾区凭借完整的产业基础、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以及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知识密集型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主导力量,且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结合紧密,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

在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鄂志寰指出,“应该把思考的框架放得更宽一些:从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视角构建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系和架构”。具体到商业银行层面,应紧跟新质生产力相关行业的实际需求,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产品创新、机制创新以及“投行+商行”服务联动,为科创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支持和综合性金融服务。同时,应用金融科技手段形成综合化、一体化的数字平台,为先进产业园区提供配套金融服务,助力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大湾区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上具有显著优势,并不断提高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的能力。未来,大湾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对区域经济的拉动效应值得期待。

IMI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指出,“新质生产力”既是一个理论的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在理论层面,有关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容仍需要不断根据发展现状与特点加以思考、总结。在实践层面,要关注新质生产力“新”的特征,在技术革命性突破与要素创新性组合中融合发力:首先,新质生产力是绝对的“新”,是从无到有的转变,特别是技术革命性带来的创新。其次,是相对的“新”,新质生产力也可以是要素创新性配置,在此基础上转型、升级、迭代并优化各要素组织、要素组合的“新”。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将新质生产力“落好地”,根据不同地区自身能力、禀赋、条件,开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的实践,满足不同层次、区域的不同水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培育要求。最后,要重视金融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作用,金融体系、不同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针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状态提供所需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实现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