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评论> 深刻理解中国深化改革的重要意义

深刻理解中国深化改革的重要意义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4-07-25 06:43

□邓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一轮改革向纵深推进,将为中国经济成功转型扫除体制机制障碍,创造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预计通过一系列深入改革举措,将有望推动中国经济增强发展活力、释放发展潜力。这些改革举措具有很强针对性,不但有利于增强发展信心,提振投资和消费预期,改善短期阵痛的增长环境,也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走出改革深水区,释放强烈的改革信号,助力建成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

首先,深化改革激发社会创新发展活力,坚定发展信心并改善预期。回顾历史,党的历届三中全会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均推出重大改革方案和重要改革政策:一则是历届三中全会聚焦中国经济中长期问题,以改革为切入点推出诸多重要改革措施,二则是这些改革措施不局限于短期问题,旨在通过改革来实现经济转型,破除制约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障碍,具有划时代意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既分析外部形势和内部发展问题,也指出改革的重点领域,明确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同时将市场功能定位调整为“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着重强调“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这些改革前期已有相应的部署安排,这次系统提出在于强化宏观政策取向的一致性,即同向发力和精准发力,更好地适应逆周期和跨周期的环境变化,从而呵护市场环境和营商环境。从社会预期来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既回应了社会关切,也为市场注入“强心剂”,坚定了发展信心。

其次,宏观政策协调配合中长期改革,着力破解内外发展不利的难题。从居民收入增速来看,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和名义增长呈现恢复反弹之势,将为扩内需提供支撑。从政策取向来看,宏观政策治理和协调机制日益完善,财政、金融、税收和就业、科技等政策协同发力,包括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成熟运用、超长期国债常态化发行,以及深化金融改革所释放的资源配置潜能,更加聚焦国家中长期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将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充足的政策空间。按照新一轮改革路线图,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将全面统筹发力,有望改善城乡、区域不均衡发展态势,培育新的增长点,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从而提高农村地区、中低收入群体整体收入,对扩内需和促发展有长远的积极意义。对外而言,尽管国际局势纷繁复杂,但中国的中长期改革仍保持战略定力和政策连续性,坚定推进制度型开放,深化外贸、外资投资体制改革,将有利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拓展多元市场,对冲欧美国家“脱钩断链”风险,创造稳定的外部发展环境。

最后,紧扣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引领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内涵丰富。从改革的连续性来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所提到的改革措施既有前期已经多次重申的领域,也有新的提法,一方面,强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性,这也是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国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布局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前瞻性,有望加强科技自主创新,在中高端产业链价值链占据一定地位,从而驱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强调财税、金融以及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改革,这些改革所对应的正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强调对教育、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机制改革,意在促进科技创新发展,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包括人工智能、量子通信、芯片半导体等高科技密集产业,亟须高素质人才队伍,以及驱动科技创新的教育、科研和金融环境。中长期看,围绕改革的政策细节和配套政策预计将陆续出台,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建设和财税金融改革等将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