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4-07-23 07:50
□陈辉
2024年7月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全会指出,“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完善自然灾害特别是洪涝灾害监测、防控措施,织密社会安全风险防控网,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近年来,社会安全风险呈现出风险破坏性和影响性增强、风险隐匿突发性增强、风险快速扩散性增强、不同社会安全风险之间互动性增强等一系列新特点。“保险业要在大有可为的时代大有作为”,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织密社会安全风险防控网,切实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社会安全风险已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风险因素,能否织密社会安全风险防控网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能否行稳致远的关键前提之一。保险业要深化社会治理相关的保险(包括安全生产责任保险、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公共安全责任保险等)、巨灾保险、养老保险、健康保险等领域改革,提升服务我国多层次社会风险治理体系、多层次灾害治理体系、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能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编织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社会安全风险网”,维护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食品安全、网络安全、环境安全、心理安全等。
积极参与中国多层次社会风险治理体系建设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浪潮和信息化革命的不断推进,人类社会已经逐渐步入了一个全球风险社会,风险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治理和政府职能的冲击和挑战,正在成为一种新常态现象,这在客观上也提出了保险业如何参与国家风险治理体系建设的新课题。当前,风险已经发生了演变,从纯粹的危害演变为危害、脆弱性和敞口(风险=危害×脆弱性×敞口),这已超越传统保险的保障范围,保险业需要回归保险本源、初心,需要创新保险理念、工具,如开展风险减量服务,以此助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积极参与中国多层次灾害治理体系建设
多层次灾害治理体系,即多层次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是指构建包含巨灾保险、传统巨灾再保险、巨灾债券等风险分散机制的多层次、跨区域防灾减损治理体系。保险参与自然灾害治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巨灾风险一国承保—巨灾风险区域分散—巨灾风险国际承保—巨灾风险全球分散”已经成为全球自然灾害风险治理的主要手段。除了发挥保险的巨灾融资职能之外,关键是做好风险减量服务工作,特别是灾害风险减量和社区风险减量服务工作。
积极参与中国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已经多年,近几年老龄化程度开始加深,因此必须尽快健全养老保险体系,不断夯实国民养老财富积累,保障人们晚年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国家2035年远景目标。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达到2.97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1.1%,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2.17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5.4%。总体来看,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巨大、老龄化进程速度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重3个显著特征。为此,中国保险业要着力健全保险类养老金融产品(养老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医疗服务(健康支撑、健康服务)体系,打造“保险类养老金融产品+养老服务+医疗服务”的中国养老保险“新模式”。
积极参与中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经过20余年的发展,我国医疗保障经历了制度从无到有、覆盖面从小到大、保障能力从低到高、管理服务从粗到精、改革路径从孤立到协同的发展历程,初步建成了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其他多种形式保障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在保障国民公平就医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体而言,由政府主导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建设已经比较完善,而且制度间的衔接相对系统。为此,一是要支持保险机构开发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替代型/待遇补充型/渠道补充型),更好覆盖基本医保不予支付的费用;二是要找到“惠民保”在国家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的定位及突破点。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保险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保险业要以更高站位、更高标准、更高水平开创保险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新局面,织密社会风险防控网,筑牢社会安全“防火墙”。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科技实验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