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深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金融如何布局落子

【深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金融如何布局落子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4-07-19 07:54

编者按:

7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并对外发布。围绕公报中提出的一系列观点、论断,《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进行解读。

□记者 仇兆燕 实习记者 英草卓玛

金融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银行保险报》:全会高度评价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如何理解本次公报中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

程实:我认为这是基于现代化内涵对改革开放“法宝”功能的重要判断,可以从三个维度辩证理解:第一,持续的改革既让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在中国更加适用,也让中国资源禀赋特色在最优化结果中的体现更加充分,体制机制的不断革新让资源优化配置的求解更加务实高效;第二,深度的开放既让中国能够在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切身理解和体会现代化基本规律的重要内涵,也能在观察其他国家探索各自特色现代化的过程中更好总结和发挥中国特色的主导作用,对外开放的高水平推进让资源优化配置的求解更加与时俱进;第三,中国的改革开放也为现代化基本规律的拓展作出了创新贡献,既为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寻求资源配置长期优化提供了宝贵经验,也增强了中国探索和求解自身发展问题过程中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方明: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是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在进行中,已经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并取得了伟大成就;二是中国式现代化是进行时,必将通过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改革开放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源泉,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总结。

《中国银行保险报》:全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金融在其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

程实:金融可以发挥的作用包括:第一,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血脉的作用就是提供养分和动力,金融高质量也将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助力;第二,金融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金融强国的六个维度提升金融支持强国建设的能力,将有助于国家竞争力的全面提升,进而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提供有效支撑;第三,加快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健全中国特色现代货币金融政策框架,持续提升金融监管和金融治理的效能,本身也构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第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将有助于科学技术的原创突破和现实应用,进而为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奠定更强大的硬实力基础。

方明:为达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强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等。其中,成熟的金融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组成部分;发达的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成熟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完善的金融监管事关金融安全也关乎国家安全,是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货币国际化、资本账户开放和金融业对外开放,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

《中国银行保险报》:全会提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金融将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如何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宗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让市场发挥决定作用,政府发挥较好作用,要注意把握合理边界问题,能交给市场的尽量交给市场,政府要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金融要坚定支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以自身行动践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坚定落实国家相关政策,优化资源配置,为全会“坚定不移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发挥好作用;加大投入,在促进预期从偏弱向偏强态势的转变发挥更大作用,为实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程实:金融可以发挥多维作用:第一,金融市场可以帮助资源实现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优化配置,间接融资市场和直接融资市场的资金调度将在市场机制引导下,自然实现并有序放大资源向更具活力领域、行业和企业的流动,帮助实体经济加快新陈代谢和产业革新;第二,金融创新可以更好满足实体经济不断增长并更新的金融服务需求,进而鼓励并支持实体经济增强微观活力;第三,金融“五篇大文章”可以帮助宏观经济运行向更加智能、更加普惠、更加绿色、更具人文关怀、更显时代特色的方向持续进化;第四,金融监管的全面增效提质可以帮助预警、防控并应对可能的市场失灵问题,为统筹发展和安全创造有利条件。

深入推进金融领域改革

《中国银行保险报》:聚焦金融领域,公报有哪些新的提法和变化?全会提出,必须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如何理解这些要求?

方明:新提法和变化有三个方面:第一,明确金融与财税一样属于重点领域的改革,是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需要统筹推进,以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第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一样,都属于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将落实好防范化解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与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等并列为重点领域风险。

娄飞鹏:这一做法更好体现了系统思维,解决宏观调控政策不一致的问题,通过政策协同发力、同向发力,以“几家抬”的方式提高宏观调控成效,让宏观调控更加科学,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中国银行保险报》:全会提出,要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本次则提出完善实施相关机制,这一提法的变化有什么意义?这一过程中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将集中在哪些方面?

方明:将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并提,作为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除了说明三者皆重要以外,还说明了我们党对区域发展不协调有了更充分的认知,包括金融体制和财税体系,故要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这也是财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重心之一。

娄飞鹏:从深入实施到完善实施,说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推进,并且面对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要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完善措施。金融在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过程中,在积极全面推进的情况下也要有所侧重,特别是结合不同区域发展战略、定位、特点、优势提出有针对性的服务重点、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

连平: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比不断提升,金融在支持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方面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但与金融强国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要求相比,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高。未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将有七个着力点:建立健全科学稳健的金融调控体系,构建完备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形成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强化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完善多样化专业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推动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

统筹好发展和安全

《中国银行保险报》:全会指出,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落实好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的各项举措。实际上,这也是今年金融管理部门的重点工作。结合公报要求,后续还应从哪些方面着手推进?

董希淼:在及时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方面,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认真按照“一省一策”要求,设计中小银行改革化险的具体方案。在改革中,不同地方改革的重点和次序应有所不同。中小银行一定要强化主体责任意识,制定科学务实的发展战略,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在细分市场寻找差异化定位,进行更精准的数字化转型,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和客户体验,逐步迈上特色化和精细化发展之路。金融管理部门可以采取更多的措施,支持中小银行更好地建立资本补充的长效机制,让中小银行能够持续通过资本补充来提高发展的稳健性,进一步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地方党委、政府也应加大对中小银行的支持。

严跃进:在房地产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再协调的过程中,一定要在市场、政策等方面系统谋划工作,持续推进房地产工作高质量发展。“统筹好发展和安全,落实好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的各项举措”的表述最近两年提法很多、频率很高。

《中国银行保险报》:全会指出,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完善自然灾害特别是洪涝灾害监测、防控措施,织密社会安全风险防控网,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对此,保险业应如何立足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定位,助力织密社会安全风险防控网?

朱俊生:在助力织密社会安全风险防控网方面,可发挥财产保险作用,使其成为经济补偿机制主要提供者与风险减量服务重要承担者。同时,做好防灾减损,加强风险管理功能。具体来看,一是要完善保险参与重大自然灾害救助体系的制度安排与产品设计,提高保险对灾害损失的补偿比例,分散和转移企业、家庭、个人的财产与责任风险。政府方面可加大巨灾保险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巨灾风险数据库,保险行业可完善巨灾模型及定价精算模型。二是探索“保险+科技+风险管理”,助力风险减量服务。为此,要强化风险管理者功能,发挥专业化优势,提升风险管理水平;构建灾前预防与灾后赔偿并重的风险管理新体系,以专业的风险管理为社会创造价值。

王国军:完善自然灾害,特别是完善洪涝灾害监测防控措施,是保险业向社会提供强大的风险管理服务、进行风险减量的题中应有之义。保险业的价值在于分散风险、经济补偿和资金融通,但对社会而言,更关键的是风险管理,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前,通过自己的专家团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为个人家庭、企业组织、政府部门提供有效的风险预警和灾害预防服务,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保障民生推动发展

《中国银行保险报》:全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其中提到,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当前,在助力养老保险三支柱建设、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方面,保险业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未来还应在哪些方面提升以更好助力和改善民生?

刘泽凡:就落实更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而言,一方面,扩大社保覆盖面,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另一方面,提升社保统筹层次,稳步推进企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不断增强社会保障公平性。在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方面,要以“一老一小”为重点,持续完善生育政策,优化托育领域服务,构建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和保障机制,提高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和可及化水平,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

朱俊生: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可完善居民和家庭的风险保障体系,使寿险成为养老金融重要提供者、商业健康保障主要承担者、康养产业发展有力促进者。对此,一是保险机构可积极布局和拓展个人养老金市场,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保险业可发挥产品、分散长寿风险、与养老服务有机结合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成为推动个人养老金制度发展的核心力量。二是在健康险领域,可进一步探索带病体人群保险。三是要完善保险业参与多层次、多支柱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制度安排。

《中国银行保险报》:公报中“科技”一词共计出现4次,从服务科教兴国战略角度出发,金融还有哪些发展空间和潜力?

陈兵:结合近期政策动向来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可能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二是深化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改革;三是形成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四是继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打通科技、产业、金融连接通道,健全企业技术创新政策体系,为企业提供更加精准的指导和服务,加速推进成果转化应用。

周茂华:金融科技在降低信息不对称,提升金融服务效率、精准性、普惠性,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等方面有巨大发展潜力。要充分挖掘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潜力,促进科技、产业和金融良性循环,推动教育、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银行保险报》:全会提出,要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在此方面,金融如何发力?

黎昆: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一是推动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控制传统化石能源消费总量,继续推动非石化能源发展,促进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加快转变。二是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积极发展风电、光伏等低碳制造业。三是加快工业绿色转型,实施工业能效提升与推行清洁生产,推进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建设绿色工厂,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制定支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政策,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相关市场化机制。

周茂华:绿色金融可在供给端,引导资源流向特定领域、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相关领域产业发展风险,助力加快绿色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提升发展可持续性与安全性。同时,引导和推动绿色消费与生活方式的转变,促进绿色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记者李林鸾、朱艳霞、胡杨、许予朋、冯娜娜对本文亦有贡献)

专家名单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 程实

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世界金融论坛高级研究员 宗良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 连平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陈兵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黎昆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研究员 刘泽凡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 娄飞鹏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 董希淼

光大银行宏观市场部研究员 周茂华

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朱俊生

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 王国军

西南财经大学全球金融战略实验室主任、首席研究员 方明

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 严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