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4-05-31 08:20
□韩英 张华伟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我们党对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探索始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诞生于太行革命根据地的冀南银行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最大的根据地银行,被誉为“新中国金融的摇篮”,“它在发展根据地经济,保证军需民用方面很好地完成了光荣的历史任务”。以冀南银行为例,总结太行革命根据地在经济建设、货币和金融政策制定等方面的经验,对于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形成和丰富内涵有着重要意义。
党的领导是金融工作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太行革命根据地成立冀南银行并发行冀钞,是按照党中央的要求,服务于根据地转向全面建设以及与敌人发行伪币、破坏法币的政策作斗争的需要。1939年9月,冀南行政主任公署通令宣告成立冀南银行并发行冀钞后,旋即遭到了国民党的严重恐吓、阻挠与破坏。为此冀南银行的筹建从政府转向军队,筹建地点也从河北南宫转到山西黎城。最终在党的坚强组织领导下,冀南银行排除千难万阻于1939年10月正式成立。
冀南银行成立之初,中共中央北方局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金融工作制定了正确的方针,那就是“不能把眼睛盯在发票子上,票子主要应用于支持农副业生产和发展经济上,第二位是支持财政解决军队和战争的需要”。
为此,冀南银行主要依据货币流通范围的大小、工农业生产总值的大小以及市场贸易零售额的大小来确立货币发行量。在国民党停发经费并掀起多次反共高潮以及日军疯狂进攻扫荡等极端困难面前,太行革命根据地既没有滥发钞票,也没有给人民增加负担,而是响应党中央自力更生的号召,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使冀钞币值保持了稳定。相对其他根据地、敌占区和国统区,冀钞通胀指数始终保持了较低水平。
由此可见,冀南银行在冀钞发行上避免严重通货膨胀的成功经验,并非单纯控制货币供给量,而是在控制货币供给量过快增长的同时,大力发展生产。正如邓小平同志1943年7月在《太行区的经济建设》一文中指出的那样:“我们的货币政策,也是发展生产与对敌斗争的重要武器……为了保障本币的信用,我们限制了发行额,大批地贷给人民和投入生产事业,取得了人民的热烈拥护,本币的信用是很巩固的。”太行革命根据地就是在党的正确货币政策指引下,巩固了冀钞的信用和取得金融工作的胜利。这充分证明了党的领导是金融工作胜利之本和活力之源。
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金融工作取得胜利的最大法宝
在冀南银行成立前,日寇通过发行伪币企图掠夺根据地物资,以实现其经济侵略的目的。除此之外,根据地货币市场上还充斥着法币和名目繁多的土杂钞,严重扰乱了货币金融秩序,造成集市贸易流通不畅,物价飞涨,乃至以物易物,给民众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冀南银行成立后,抗日政府决定以冀南银行币为法定本位币,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规章,推动本位币市场的统一。冀钞的发行和巩固打击了敌伪币,促进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冀南银行成立以后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发放农贷,通过发放低息或无息农业贷款,打击了多年来让农民苦不堪言的高利贷,为广大农民群众特别是贫下中农解决了耕牛、种子、农具等资金需要,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冀南银行的员工在办理农贷工作中,很好地贯彻了群众路线工作方法:“他们不是坐在机关里等待农民上门,而是背上挎包,带着账款,深入到农村……保证贷款及时准确地投入生产。收贷时也是这样要求,农贷工作既是经济工作,也有重要政治意义。”
1942年到1943年间,根据地遭遇严重灾荒、粮价大涨,冀南银行配合公营商业组织粮食流通,大力发放救灾款,组织以工代赈,支援救灾工作。正是因为银行的一切工作都是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因此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冀南银行是在敌人的频繁奔袭和扫荡过程中顽强生存并发展壮大的,银行的办公场所就分散在老乡的家中,在敌人扫荡时来不及转移的物资财产全都交由人民群众就地密藏。百姓甘愿冒着生命危险,也从未将东西交出来或向敌人告密,人民群众成为冀南银行最可靠的保险柜。山西省黎城县至今流传着李朝英、霍星斗、申春娥等人在日寇刺刀威逼下,绝不泄露银行埋藏机器、物资、账款的地点,结果惨遭敌人杀害的英雄事迹。如果不是冀南银行的干部职工从思想深处和人民群众融洽在一起,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要在敌人的反复扫荡破坏下办银行,是绝无可能的。
服务生产是金融工作取得胜利的坚实基础
1942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陕甘宁边区财经会议上提出了“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的理论。这一理论树立了新的财政金融思想,教导银行干部要为经济服务,要有坚强的生产观点,给金融工作指明了要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正确方向。太行革命根据地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得到了党中央的肯定。1947年10月党中央在批准华北财经会的指示中指出:过去各解放区对于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还缺乏深刻认识,重财政轻经济的现象,尚相当普遍,晋冀鲁豫的情况要好一些。
支持农业生产是冀南银行的经常性任务和重点工作之一,冀南银行成立的当年就开始发放一部分农村低利贷款。此后每年都按照统一布置发放各种农副业贷款,支持农业生产发展。银行发放农贷主要是帮助贫下中农购买犁、耙、锄、锨等小型农具和种子,以及收获用的工具,发放农贷时主要是保证用途正当,偿还能力并不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当时着重考虑的是如何增产粮食,掌握粮食,支援持久抗战。为保证贷款能够投入生产,边区政府1943年颁布了《农业贷款办法》,银行干部也经常要深入田间地头,进行调查研究,参与生产指导,通过把工作做深做细,保证贷款及时准确地投入生产。
冀南银行的农贷工作对恢复和促进边区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大力支持农业生产的同时,扶持手工业作坊和农村副业生产、公营商业、合作社也是冀南银行的重要任务。为了保证能有较多的资金投资于生产建设,太行革命根据地认真贯彻执行了“精兵简政”的政策方针,实行开源节流,力争减少财政发行。直到日本投降时,冀南银行发行的货币,用于军需的(财政性的)约占50%,其余的主要用于支援农业、手工业和公营商业方面。
优秀的干部职工是金融工作取得胜利的队伍保障
冀南银行的首任行长高捷成早年考入厦门大学学习经济学,后在其宗叔开设的银庄任职时挪用2万多银元资助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红军时期,高捷成担任过红军会计科长,首创了会计工作制度,为红军财会事业作出过重大贡献。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高捷成奉命到达太行革命根据地,冀南银行成立后任银行总行行长,在冀南银行的创建、根据地货币发行、统一货币金融市场对敌进行货币斗争,通过货币金融工作支持革命战争和促进根据地经济建设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历史功绩。
1943年5月14日,高捷成在奔走边沿地区布置货币斗争时与敌人遭遇,随即在突围中不幸牺牲,年仅34岁。这位掌管亿万财富的银行行长牺牲后,没有留下任何财产,只留下一封感人至深的家书。冀南银行的第二任行长赖懃在短短两年的任职期间因劳累致病而死,终年40岁。冀南银行连续两任行长先后为红色金融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极大地坚定和鼓舞了银行广大干部职工坚守经济战线,把银行办好的决心。据不完全统计,冀南银行在短短9年创办历史中,共牺牲了31名同志,充分印证了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敌后的经济战线斗争的尖锐程度,绝不亚于军事战线”。
太行革命根据地注重对财经人才的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这是银行干部职工队伍素质过硬的重要前提。在冀南银行成立前,根据地就组建了冀南财政经济学院,通过半年多的学习培训为创立银行输送了急需的专业人才。1946年,根据地又成立了建业会计学校,先后培训了1000多名学员。在战争频繁的艰苦环境中,冀南银行还在根据地成立了“会计学会”,创办了《会计》《银行月刊》刊物,对提高干部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冀南银行特别注重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经常开展形势教育和组织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著作,提高了干部职工的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为解放战争中冀南银行进入城市后还能正确执行金融货币政策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重视制度和机构建设是金融工作取得胜利的制度和组织保障
银行业务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健全的会计、出纳制度和财务管理工作。冀南银行从成立时起,就非常重视会计工作,在高捷成的直接领导下,冀南银行制定了一套完整统一的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办法,从账册、报表、会计科目,传票格式到会计核算手续都作出明确的规定。
冀南银行成立以后,中共中央北方局、冀太联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等制定颁布了《会计制度》《金库制度》《农业贷款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为适应战时需要,方便公私工商企业,冀南银行还制定了银行本票制度。冀南银行注重加强财产管理,从财产购入、造册登记、财产交接,到会计记账都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与流程,使冀南银行的财产大到固定资产,小到办公用品,都管理得井井有条。随着银行机构、业务的发展,有关会计制度也相应不断修改、补充、完善,以适应客观情况的需要,保证了银行业务的有序进行。
在机构建设方面,冀南银行非常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包括经济情报工作),从总行到区、分、支行均成立了机构(研究室),组建队伍,创办刊物,发放稿费,调动了广大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使调研内容更加丰富,反映问题更加准确,建议针对性更强,为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冀南银行印钞厂最初隶属于八路军系统,实行军事化管理,抗日战争胜利后转归地方管理,实行了严格的成本核算,不仅节约了开支,减少了浪费,而且把印钞厂带入了企业化管理轨道,成为用经济的办法管理企业的一个成功案例。从1946年起,总行又决定将会计工作和审计工作分开,成立专门审计机构,加强对财务状况的了解和管理。此外,冀南银行在办理农村信贷工作时,为了筹集更多的资金支持农业生产,还积极推动农村信用合作的组织工作。信用合作组织成为银行在农村的有力助手,对活跃农村金融,促进生产发展产生较大作用。
总之,太行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和金融工作对支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冀南银行在其短短9年的历程中不辱使命,成为培养抗战经济的摇篮和保护人民利益的堡垒,为开辟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作了许多有益和成功的探索。总结冀南银行的宝贵经验,对于新时代把我国建设成为金融强国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韩英系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山西财经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张华伟系中共山西省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驻吉县吉昌镇兰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中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