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4-05-20 09:16
□本报实习记者 吴彬 记者 胡杨
对于农信机构而言,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革新的过程,也是业务模式、服务方式、文化思维等多方面的全面升级。近日,多位行业专家围绕数字化转型中的战略规划与机制保障等方面内容谈了自己的观点。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认为,数字化的迭代和演进可能进一步优化原有供给侧产业链、供应链,通过增强信息的透明和稳定进一步明晰市场预期。他认为,数字金融这篇大文章是金融业变革中必须拥抱的重大使命。
加强顶层设计
陕西省联社首席信息官赵小成表示,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本质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价值,对传统银行经营管理模式进行解构和重塑,即从客户和用户视角出发对业务和管理流程进行解构,并运用新理念、新技术对其进行重塑。
围绕数字化转型中的战略规划,山东省联社首席信息官、创新研发部总经理焦大光介绍了山东省联社的实践经验。“首先是加强战略规划,完善体制机制。近年来山东省联社高度重视数字技术对金融创新的推动作用,科学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健全组织架构和机制流程,统筹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焦大光表示。
具体而言,山东省联社将数字化转型纳入《全省农村商业银行“十四五”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加速传统业务与金融科技融合,深挖金融场景创新应用,并以此作为信息科技工作主线。
牢牢守住风险关
关于风险防控,赵小成认为,对风险经营管理能力始终是传统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在数字经济时代要打破传统风险防控体系的桎梏,全面提升风险防控能力一定且只能依靠数据。通过数据认知和理解不同客户的差异化风险,再将差异化风险的探知、预警、缓释和解决措施融入金融业务的各个环节,形成全流程、自动化、全生命周期的数字风控能力,最终将风险防控能力与业务营销、运营管理等体系融合。
“在风险防控方面,要以全面、准确、及时作为标准,构建线上化风险防控体系,进而应对欺诈风险、信用风险、交易风险等各类风险。”安徽省联社首席信息官王开胜表示。为进一步做好风险防控,安徽省联社逐步完善全链条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在事前、事中、事后建立全业务生命周期预测模型。目前已搭建70个线上贷款准入模型、100余个风险检测模型。
持续优化运营管理
数字化运营管理体系则是数字化转型成果历久弥新的基本保障和支撑。赵小成表示,通过数字化转型形成的业务模式从来不是一劳永逸的,持续数据统计和分析、常态化监控市场和业务变化以及根据变化持续优化调整产品风控运行,才是保证数字化转型成果能长久应用的关键。
对此,王开胜提出,在管理决策方面,农信机构需要接入各类风险数据决策的支撑工具,把数据管理融入制度,树立数字化经营管理理念。具体而言,在客户运营方面,安徽省联社结合与客户合作的业务场景,对同样的客户制定标准化项目。通过对基础信息、渠道偏好、产品持有流失情况、客户价值和信贷特征标签的组合筛选,实现快速定位客户的需求,促进信用管理。目前该标签的使用次数超过了2.6万次,涵盖信用卡、社保贷款等业务。此外,在客户运营分层方面,安徽省联社通过历史数据训练,结合宏观经营战略设置客户分层指标,进而通过客户的金融和财务交易笔数等有效定义客户。
为完善机制流程,山东省联社组建由业务人员、科技人员共同组成的敏捷型项目建设团队,成立“8+1”个固定项目组,提高跨条线跨部门协作能力,促进业务、技术的深度融合,提升项目建设效率。截至目前,山东省联社已投产信息系统涵盖核心业务、经营管理、电子银行、支付结算、中间业务、监管支持等各领域,实现了技术、业务、风控的转型升级和对多法人的灵活支持。
在数字技术赋能运营管理方面,山东省联社将音视频技术、人脸识别技术、OCR光学识别技术和体系相结合,推出视频银行服务,以线上面对面交流为客户提供便捷服务;开展适老化改造,打造贴心、温暖的适老化界面,为老年用户提供专属客服,有效弥补了老年人使用电子银行的数字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