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4-05-11 07:56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场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新”潮中,金融当有何为,如何作为,何以有为?如何当好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这是新时代金融人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更是必须扛起的历史重任。
□钟金平
历史长河波澜壮阔,时代中国奔涌向前。踏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今天的中国,行进在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一程,也来到一个更为复杂的关键节点。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动能由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换,经济发展前景向好,但高质量发展基础还不稳固,存在短板弱项。
国际变局与国内转型交叉叠加,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历史交汇。中国号巨轮何以劈波斩浪、行稳致远?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历史跨越的核心驱动力在哪儿?
船重千钧,掌舵一人。站在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把脉定向,基于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与展望、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本质的深刻洞察与预见、对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结构基本特征和发展态势的透彻分析与把握,开创性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为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找到关键“密钥”。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跨时代变迁和跃升,都源于先进生产力的强大驱动。先进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需要科学理论指导和引领,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对于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至关重要,对于当今世界突破发展困境同样意义非凡。
从2023年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从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作出系统阐述,到2024年全国两会上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的阐释日益深刻,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脉络也更加清晰。
新质生产力如同一颗能量巨大的火种,甫一落地,瞬即引燃了遍布城乡、贯通时空的创新火炬。一场向“新”而行、以“质”图强的创新热潮,在中华大地上奔流涌动。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场时代“新”潮中,金融当有何为,如何作为,何以有为?如何当好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这是新时代金融人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更是必须扛起的历史重任。
潮起东方,金融为何
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金融发挥经济血脉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跃升的重要依托。
马克思说,“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今天我们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对时代问题的回答,凝炼成发展的主题。当今中国,高质量发展是最鲜明的时代主题,发展新质生产力则是对高质量发展主题的最好回答。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当今世界国际竞争形势的深邃洞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史阶段和动力源的战略思考,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出的根本性“解决方案”。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金融作为“国之大者”、国之重器,要更好地融入和服务这场时代“新”潮,必须将金融发展放在宏大时代场景的大变局、大格局、大棋局中去审视和考量。
从国际竞争大变局,深刻理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当今世界大国博弈与地缘政治形势复杂多变,国际竞争逐步由贸易竞争向科技竞争和产业竞争聚焦。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如火如荼,新兴技术深度交叉融合,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加速重构,世界范围内围绕科技制高点的争夺战日趋激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古今中外科技创新之于民族盛衰、大国沉浮的历史,充分诠释了“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这一科学论断。
历史经验表明,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是科学基础雄厚的国家;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成为世界强国的国家,都是在重要科技领域处于领先行列的国家。当前,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同时,必须认识到,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相比,我国发展还面临重大科技瓶颈,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
尤其是部分西方国家依仗自身技术优势,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对我国实施断供、脱钩、打压等一系列“卡脖子”行为。如何尽早摆脱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受制于人的困境,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是现阶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最为迫切和重要的任务。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涌动,对于历史上曾与世界科技革命失之交臂的中国来说更显弥足珍贵。机遇往往稍纵即逝,我们必须以史为鉴,增强机遇意识和紧迫感,主动参与、提前谋划、抢占先机。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构筑我国竞争新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指出,金融要“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金融抓住历史机遇,在世界大变局中全面推进强国建设的有力支点。
这是党的意志、人民的期盼,是金融必须扛起的政治责任,是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的必然体现。
从国内发展大格局,深刻领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紧迫现实。新时代以来,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日益显现;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明显增强;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发展动力活力竞相迸发;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快,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因素还大量存在,亟待切实解决。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有助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满足人民对高质量产品的物质需求;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能够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民生活水平改善提供强大支撑,有利于乡村振兴;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绿色科技创新,建设山清水秀的美丽中国,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生态。因此,新质生产力成为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金融发挥经济血脉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跃升的重要依托。
这是时代的要求、使命的催征,是金融必须承担的光荣使命,是擘画金融工作人民性的时代画板。
从强国建设大棋局,深刻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机遇。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先进生产力,是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质变和跃迁,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要求生产关系发生相应变革。现代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以来,每一次工业革命的兴起都离不开金融创新和金融制度变革的支撑。可以说,没有金融创新和金融制度变革,就很难实现新技术的推广和新产业的扩张。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甚至认为,“工业革命是金融革命的结果”。
从历史经验看,重大金融创新和金融变革总是与工业革命的发生如影随形。现代商业银行的诞生,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低成本资金,催生了债券市场的发展。现代资本市场的发展,则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投资银行的出现为电力、电气、铁路和化工等新兴行业和基础设施的大规模扩张提供了有力支持。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前提,则是以风险投资为核心的现代创业投资体系的发展。
工业革命与金融变革相伴而生,相互成就。金融变革催化工业革命实现质变跃升,而工业革命则为培育金融新动能提供深厚土壤,成就强大的金融。第一次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兴起,伦敦随即替代荷兰阿姆斯特丹和法国巴黎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促使英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金融强国。美国是第二次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和中心,纽约顺势替代伦敦成为新的国际金融中心,推动美国成为新的金融强国。
纵观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史,哪个国家能获得颠覆性和前沿技术创新的主导权,哪个国家就能从技术创新转化为产业创新的竞争中获得领先优势,进而在金融创新和金融变革中获得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成长为新的金融强国。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发展目标,为新时代我国金融发展明确了前进方向,提振了昂扬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强国应当基于强大的经济基础,具有领先世界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同时具备一系列关键核心金融要素”,为我国由金融大国迈向金融强国指明了目标方向和实践路径。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金融实现高质量发展嬗变,加快实现建设金融强国目标的历史机遇。
这是历史的启迪、蓝图的召唤,是金融必须把握的战略机遇,是彰显中国特色金融发展力量的光辉征途。
勇立潮头,金融以何
金融业需要打破固有的思维范式和体制机制束缚,着力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能力变革,以创新思维提供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供给。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机遇不是等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新机遇往往是各种新要素重新聚合而产生的,要抓住机遇,靠老办法“苦干”往往是行不通的,需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才能把机遇转化为效能。从这个角度讲,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更是改革命题。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革命性变化,需要形成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不断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形成新的管理模式、新的体制机制,是促进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金融是社会资源的重要配置工具和制度安排,是生产关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新质生产力不是传统生产力的局部优化和简单迭代,而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其创新的核心特点,对金融资源的供给方式、金融服务的适配性、业务风险的包容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意味着传统的金融服务方式,可能难以适应新的变化需求,需要金融业以变应变,以变革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实现同频共振。
金融变革,监管护航。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金融监管,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深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为金融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2023年5月1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挂牌,“统一负责除证券业之外的金融业监管”,标志着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2024年4月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县域监管支局统一挂牌,标志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系统“四级垂管”架构正式建立,金融监管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金融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这是深入落实党中央关于“深化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重大决策部署的有力实践,也为下一步金融业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和监管引领。
迎接时代“新”潮,金融业需要打破固有的思维范式和体制机制束缚,着力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能力变革,以创新思维提供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供给。
聚焦金融供给的适配性,推进质量变革,实现从“有没有”向“优不优”转变。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金融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深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我国初步构建起机构类型丰富、结构完善、层次多元、产品丰富的金融供给体系,初步解决了金融服务“有没有”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目前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仍然不高。一个重要原因是,金融供给质量与市场主体的金融需求匹配度不高,适应性不强。传统的金融服务更加注重通过标准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实现可得性服务覆盖,与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综合化的金融需求产生错配。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其催生的各类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对于金融需求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时代,要服务好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研究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动态,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价值创造、生产和经营规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发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金融产品,扩大有效供给、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提高金融供给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聚焦金融供给的均衡性,推进效率变革,实现从“结构失衡”向“均衡覆盖”转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评判标准是金融资源畅通经济循环,向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高效流动。当前,我国金融供给一定程度上出现结构失衡,资源流向存在“重大轻小”“重旧轻新”的特征。一方面,传统产业、大企业、大项目获得超额金融资源配置,出现“资金淤积”现象,不仅降低了稀缺资金的使用效率,而且容易形成集中度风险。另一方面,高科技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民营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获得的金融支持力度不足,在金融抑制状态下“嗷嗷待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扶持。没有金融资源的高效精准配置,新科技、新产业、新业态将无法顺利实现创新孵化。
新征程上,要服务好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金融供给结构,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破解金融资源分配不平衡问题,大力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不断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供给,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等领域,加强对新科技、新赛道、新业态的金融支持,加快培育新动能新优势。今年以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先后发布《关于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通知》《关于深化制造业金融服务 助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通知》等文件,引导将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支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产业科技创新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业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为金融机构进一步优化金融服务模式,增强金融专业化能力,提供了政策指引。
聚焦治理能力的有效性,推进能力变革,实现从“不敢干”向“善作为”转变。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日益显现,各类新科技、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发展动力活力竞相迸发。在此过程中,金融发挥了有效的支撑作用,但从总体上看,支撑力度依然相对较弱,与新科技、新产业、新业态的多元化需求不匹配,与新经济面向未来的广阔发展体量不匹配,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新兴产业、新型业态流动配置依然存在堵点。
新经济范式与传统金融出现卯榫错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创新类新市场主体存在天然禀赋缺陷,其普遍存在的规模较小、生存周期较短、运营和回报预期稳定性不足等问题,与金融对于服务主体的稳定性、安全性、可持续性要求,产生天然互斥。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金融业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与新要素驱动下的新经济模式存在结构性偏差。面对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由于“看不清”发展前景,“看不懂”运营模式,“找不到”有效风控手段,导致面对巨大市场需求时“望而却步”“心有余而力不足”,出现“不敢干、不愿干、不会干”的供给困境。
新范式下,要服务好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进一步强化内部治理能力建设,不断突破“能力瓶颈”,克服“本领恐慌”,使金融内部治理与新质生产力、生产要素需求相匹配。
金融机构需要不断强化战略能力更新,在服务准入时,跳出对历史“确定性”产业、模式的依赖和思维惯性,以战略眼光判断产业发展前景,以投资未来的思维,对企业所属行业发展态势、核心技术竞争力和市场经营状况加强评估,推进金融资源向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流动。
金融机构需要持续强化风控能力迭代,在风险防控上,淡化对“重资产”抵押担保的“信仰”,克服过度依赖财务信息、实物抵押的风控机制,转变“当铺”思维,更加注重技术、知识、人力、发展前景,实现风险防控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特点相适应。
金融机构需要努力提升技术能力升级,在运营管理上,积极推进技术赋能。大力发展金融科技,充分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不断拓展能力边界,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内部控制能力。同时以金融新技术融入产业发展新形态,融入新质生产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化对市场创新主体运行态势的把握与洞察,逐步实现由经验判断型向技术驱动型决策转变,实现高效决策、实时反应。
金融机构需要持续加强人才能力培育,在队伍建设上,加强人才队伍结构调整和知识更新,由单一的金融技术人才队伍,向既懂金融也懂行业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转型,打造“行业专家、风险专家、产品专家”三位一体的业务团队。化解对技术不了解、产业不熟悉、企业看不懂的“本领恐慌”,克服不愿贷、不会贷的矛盾。
激扬“新”局,善作以成
作答“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考卷,要科学把握好“稳与进”“义与利”“立与破”“实与虚”的关系,努力交出一份让党中央放心、令人民满意的高分答卷。
“新”潮奔涌,春潮激扬。新质生产力引领下的中国,正在讲述一个新时代的“春天的故事”。
各级政府,向“新”而行,谋划地方新质发展之图;各种创新主体,鱼跃争先,抢抓市场创新跃升之机;各类金融机构,闻令而动,筹谋金融赋能新质之策。
向“新”,向“质”,图进,图强。新质生产力集聚起的创新动力、向新合力,正在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这是事关强国建设的大事,是事关复兴伟业的好事,是事关中国式现代化的实事。对承担着新历史使命的金融业而言,如何把大事办好,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准,是一份新的时代“考卷”。
答好这份时代考卷,既需要我们全面、完整、准确地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紧抓机遇,“快干”“实干”;更需要我们掌握科学的方式方法、把握发展的规律,审慎谋划,“会干”“巧干”。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明确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深刻内涵,把握好蕴含其中的科学方法论和辩证法。作答“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考卷,要科学把握好“稳与进”“义与利”“立与破”“实与虚”的关系,努力交出一份让党中央放心、令人民满意的高分答卷。
坚持行稳致远,把握好“稳与进”的关系。稳中求进,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工作总基调,这既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方法。服务好新质生产力,金融业需要把握好“稳与进”的关系。
在资源配置上,既要大胆支持,积极地“进”;也要保持定力,审慎地“稳”。
当前,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但从总量上来看,新质生产力主体形态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仍然较低。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也要遵循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发展规律,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着力在金融服务的时度效上下功夫,实现金融服务与新质生产力的阶段性金融需求相匹配,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要防止脱离新经济发展实际,在金融资源配置上“一哄而上”“冒进疾行”。强调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并不意味着提供的金融资源越多越好,而要“好钢用在刀刃上”,确保与新质生产力的实际需求相匹配,与企业发展阶段相适应,与行业发展趋势相一致。防止短期内金融资源过度集聚,导致新质生产力“泡沫化”,避免资金“梗阻”和负向激励效应,确保金融血脉畅通。
在产业布局上,既要“进”军新领域,全力支持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也要“稳”住基本盘,大力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目前传统产业依然是支撑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盘,对于稳增长、稳预期、稳供应依然发挥着强大的支撑作用。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业。传统产业经过先进技术改造,同样可以培育发展出新质生产力,甚至重新成长为新兴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要忽视、放弃传统产业,相反要高度重视传统产业,让传统产业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共同支撑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因此,金融业要科学平衡、动态把握产业发展形势,避免“喜新厌旧”,盲目调整资源配置布局,导致我国经济发展因金融资源错配,产生不必要的波动。
站稳人民立场,把握好“义与利”的关系。金融具有功能性和盈利性双重特性,功能性突出的是金融的价值属性,盈利性强调的是金融的商业属性。国家兴衰,金融有责。金融是“国之重器”,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必须坚持经济和金融一盘棋思想,严防脱实向虚、自我循环,把金融资源真正集聚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上来,把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作为金融支持的关键着力点,做到以义取利,先义后利。
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新、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动能的核心驱动力,是事关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局、中国式现代化大局的战略性工作。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的创新发展和助推支持,活跃的金融市场、畅通的融资渠道和良好的金融环境是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然而,科技创新具有成本高、周期长、风险大等特点,与传统金融服务风险管理诉求和追求短期收益的特征难以匹配,导致当前我国科创发展面临耐心资本供给不足、长期资金供给短缺的困境。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一定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善于把地区和部门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
新时代,金融业要牢固树立正确经营观、业绩观和风险观,平衡好功能性与盈利性的关系,把功能性放在首要位置。金融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枢纽,既能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又能为规避化解创新风险提供金融工具和制度安排。要在服务重大科技创新上实现自身价值,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获取合理回报。
要坚持“长期主义”,保持战略耐心,坚持算大账、算长远账,不打小算盘、不搞小聪明。做有耐心的资金提供者,有理性的成长陪伴人,探索推进“商行+投行”投贷联动模式,推动解决“有资金没有资本”,耐心资本不足等问题,着力推动“资金—资本—资产”三资循环,打通社会资金循环“任督二脉”。
要牢牢站稳人民立场,更加注重金融服务人民、服务大局的功能属性,为新质生产力培育、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这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与西方金融发展道路的显著区别,是金融工作人民性的根本体现。
守牢风险底线,把握好“立”与“破”的关系。新质生产力是基于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而产生的新的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场景下的新产业、新业态,具有天然的创新基因。创新是对原有业态商业模式、运行逻辑的颠覆性变革,这种变革打开了新的发展可能,同时也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机遇与风险,如一个硬币的两面,附着于创新活动的始终。防控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是金融展业必须始终坚守的底线。
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特征,给金融风险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金融业要服务好新质生产力,必须在风险防控理念、机制、策略上把握好“立”与“破”的关系。既要强调“破”除、改变原有的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藩篱,更要强调建“立”契合新经济发展逻辑,能够切实有效防控风险的新风险控制策略、机制。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要“破”的是陈旧的风险观、风险理念、风控手段,而绝不是要“破”除对风险的审慎态度。决不能以向“新”为名,对风险防控“大撒把”,对潜在风险不管不顾。越是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越要精准识别、管理和防范风险,充分发挥金融风险管理的独特价值,为新质生产力稳健安全发展护航。
当前,金融机构适应新经济数字化特征,积极拥抱金融科技,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搭建风控新模型、重塑风控新逻辑,逐步构建起数字化智能风控体系。这是金融业向“新”而“立”的积极探索,值得鼓励。但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数字化智能风控体系也存在着算法风险、模型有效性风险等新的风险因子。金融风险防控的破旧立新,必须更加强调稳健、审慎。
聚焦实质实效,把握好“实”与“虚”的关系。近年来,在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加持下,各种新经济、新产业、新模式、新概念层出不穷,与此同时,一些“伪创新”“伪科技”也打着创新的旗号粉墨登场,严重干扰正常经济社会秩序,甚至侵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当前,各行各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热情高涨、高潮迭起,各种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加速催生。
金融要精准服务新质生产力,需要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和实质,不断增强对新经济的理解能力和对创新虚实的鉴别能力,做到避虚就实,精准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是科技创新,发展底色是绿色发展,发展指向是现代产业体系。只有精准锚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现代产业”的新经济关键词,方能实现靶向施策,精准发力,把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落到“实”处。
要围绕科技创新下功夫,全力支持科技创新,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要围绕绿色发展做文章,全力支持绿色发展,进一步丰富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等多元化的产品服务体系,积极助推绿色低碳转型;要围绕产业体系做服务,全力支持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助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不能搞一刀切的“齐步走”、搞同一种模式的“抄作业”。要把握好不同地域产业发展情况和实际,契合金融自身的发展禀赋和特色,科学布局,精准服务,使金融服务更加符合产业发展实际、契合创新发展需要。
同时,要高度警惕新质生产力概念“虚化”“泛化”,不能把新质生产力当作一个筐,什么概念、工作都往筐里装。要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更加先进的技术和策略,去衡量和评估新质生产力项目的含“实”量、含“新”量,防止一些落后产能和项目“借新还魂”。要彻底挤出“虚”的水分,腾挪出更多资源,实现对新质生产力的“精准滴灌”。
时代“新”潮激扬奔涌,强国画卷徐徐展开。躬逢伟大时代,我们无比自豪;抓住历史机遇,金融责任重大。
新质时代,惟实干方能有为;未来已来,惟奋进方能致远。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撸起袖子加油干,鼓足干劲向前进,切实当好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坚决做到“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监管见行动、金融出实效”,奋力书写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新答卷,大踏步奔向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光辉未来。
统筹指导:朱进元、石义斌、李俊岭
执笔:孙思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