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4-02-28 08:58
□王钺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外的新型生产要素,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数据要素的提出,确认了数据对于数字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对数据参与经济的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有别于资本、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数据要素投入生产过程并释放价值的方式更为复杂。现阶段,数据要素价值释放的关键在于与其他各类要素相结合,为实体经济赋能。但因所在行业的差异、应用场景的差异,其价值释放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变化。详细分析数据要素与各行业结合的具体方式,深入探索其价值释放的内在机理以及核心规律,对于我们正确理解数据要素、高效开发数据要素至关重要。
2024年初,国家数据局联合16部委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将数据要素与行业结合,为实体经济赋能给出纲领性的指引。
《行动计划》的编制过程中,详细论证了“数据要素×”与“互联网+”的内在关系。编制过程是数据要素乘数效应提出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一次理论上的重要创新。具体而言,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表现为“协同”“复用”“融合”3种对实体经济的赋能机理。从“协同”到“复用”再到“融合”,是数据应用范围的扩展、应用深度的提升。
在《行动计划》聚焦的12个行业和领域中,金融服务是极具特色的一个领域。金融行业具有天然的数字基因,属于数据密集型行业,在数据要素的应用方面已经存在大量实践。而且,金融行业数据应用模式也与制造业等传统行业存在显著差异。传统行业当前数据要素的应用,以发挥“协同”效应为主,更强调通过数据促进不同业务、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以期达到降本增效的作用。所依托的数据,也更多地源自行业内部。而在金融行业内,数据的首要作用是处理资金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通过数据促进主体互信,进而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这种应用模式,更倾向于利用数据要素的复用和融合效应,所使用的数据也早已超出了金融行业的范畴。可以说,金融服务业一直是跨行业数据复用的大户。
因此,金融服务行业数据要素应用的先期经验,对于跨行业、跨领域的数据要素流通应用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金融机构积极引入隐私计算、联邦学习、区块链等新技术,探索建设数据服务的共性平台,对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关键技术探索有引导作用;在反欺诈、风险防控、普惠金融等业务场景中尝试多领域数据要素的复用和融合,形成了一批可借鉴的模式和实践案例;“监管沙箱”机制对于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已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其他领域数据要素的创新监管也提供了重要经验。
同时,《行动计划》以及后续配套的制度供给将给金融服务行业带来新的机遇。可以预期的是,伴随《行动计划》的深入推进,跨行业的数据融通将愈加规范和便捷,金融服务领域可使用数据的广度和精度将得到拓展,显著提升金融的创新能力。新的数据可能带给金融服务业更宽的视野,使其可以系统性地审视宏观经济调整、中观产业发展和微观市场供需的联动关系,引导资金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新的数据也可能带来更细致的观察,缓解中小微企业与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获客成本、提高风控水平,更好地服务普惠金融战略。与此同时,数据供给的不断丰富,也将推动金融产品开发的个性化、差异化,有利于降低系统性的金融风险。此外,《行动计划》也将为金融机构间的协同工作带来新的契机,通过创新金融机构间风控数据的共享模式,可能实现不同类型金融机构间的业务协调,创建风险共担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作者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信息系统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