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11-30 08:39
编者按: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从加大信贷资源投入、畅通债券融资渠道、扩大股权融资规模、加大便利化政策和服务供给、强化正向激励、优化配套政策和组织实施保障等七方面提出了25条具体举措。为帮助读者更好理解通知精神,《中国银行保险报》特约业内专家进行解读。
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服务民企发展壮大
□程实 徐婕
2023年10月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指出“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并强调当前金融工作的主线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1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门出台了25条具体举措,全面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这是对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的贯彻落实,也体现了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民企发展壮大、匹配民企金融需求的重要内容,起到了梳理本源、提振市场的积极作用。
此次25条措施务实高效,从四方面入手针对解决政策落实过程中的重点、痛点,有望激发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提升政策落地效能。首先,不断丰富民营企业资金来源。通过多元化融资支持,合理满足民营企业的金融需求,有效促进民营企业的创新成长。其次,进一步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通过深化债券市场体系建设、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辅以融资程序的简化以及信用体系的完善,为重点领域的民营企业成长提供有力支撑。再次,继续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通过加强金融服务供给,帮助民营企业更好地把握市场机遇、更有效地应对潜在风险,为其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最后,持续推进政企银多方合作协同。通过政府的有力政策支持、金融机构的有效融资服务以及企业间的紧密合作,共同构建起一个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良好生态系统,为民营经济的繁荣与国家经济的增长作出积极贡献。
开源:丰富资金来源
在中国经济多元化格局中,民营企业扮演着关键角色。为实现其持续发展,丰富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至关重要。随着中国经济体系的成熟与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民营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内外挑战,而机遇总与挑战相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资金充足与否,往往决定了民营企业是否能够抓住市场机遇、进行技术创新、推动业务拓展。因此,金融机构能否引入一潭“活水”滋养民营企业的重要性凸显。除了传统贷款支持,金融机构还可以通过助力民营企业发行债券、提供股权投资等多样化金融产品,满足不同类型、不同生命周期民营企业的特定融资需求,尤其是针对项目技术创新、具有高增长潜力的民营企业,合理提高容忍度,守牢风险底线的同时,稳步扩大信贷资源覆盖面。不仅如此,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构建也将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助益。创业板、科创板以及北交所均为高科技、创新型民营企业提供了更多上市融资机会。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为民营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也提高了民营企业的市场能见度,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品牌建设与长期发展。同时,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新兴的金融服务模式更是为民营企业提供了丰富多元的融资途径。以科技赋能金融服务,不仅降低了民营企业融资门槛,也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了灵活便捷的融资选择。
扩渠:拓宽融资渠道
我国的民营企业数量众多、行业涉及广泛,融资需求也因企而异。为了满足这些需求,金融市场应当提供更加灵活和多元的融资渠道。例如,强化区域性股权市场,围绕私募股权市场创新业务试点,支持民营企业重点项目;深化并购重组,不仅有利于民营企业优化资源配置,还能帮助民营企业扩展业务范围、提高市场份额。此外,股权投资基金可以为民营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特别适合需要大量资本投入的创新型企业。通过政府引导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民营企业,特别是增强对专精特新、绿色低碳、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等重点领域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在拓宽融资渠道的同时,加强民营企业风险管理和信用评估同样重要。建立健全信用体系,不仅可以降低金融机构风险,还有助于提高融资效率。一方面,可以利用金融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强化对民营企业信用状况的监控和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对民营企业的法律、财务顾问服务,帮助它们更好地理解市场规则,有效利用各类融资工具。
培优:提升民企竞争力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宏观环境中,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不仅取决于资金的获得,还依赖于如何高效地利用这些资金,以实现可持续增长。首先,为了更好地服务民营企业,金融机构需要深入理解民营企业的特定需求。基于对行业特点、发展阶段、市场定位的理解,提供定制化、多元化、差异化的服务。例如,为初创企业提供创业投资,为成长期企业提供扩张资金,或为成熟企业提供并购重组融资等。同时,专门针对民营企业的发展需求,“授人以渔”,助力民营企业优化财务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兼顾发展与安全——将更好地把握市场机遇与更有效地应对潜在风险相结合,从而提升民营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其次,政府也将在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一系列惠及民企发展的政策,如税收减免、研发补贴、出口退税等,有望降低民营企业运营成本,增强民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全球价值链上的一员,不但需要中国民营企业具备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和国际视野,也需要中国金融机构提供相应的国际化服务,实现民企不仅“走出去”,而且更要行得稳。经常项目收支便利化、跨境投融资便利化以及跨境金融外汇特色服务等跨境金融服务都可以进一步帮助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市场、利用全球资源,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最后,技术创新是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以科技金融为支点,为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研发活动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资源支持,多管齐下帮助民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协同:政企银多方合作
在推动民营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政企银多方合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政府的有力政策支持、金融机构的有效融资服务以及企业间的紧密合作,共同构建起一个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良好生态系统。一方面,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和市场监管者,其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不可或缺。政府不仅可以为民营企业提供一个稳定、公正的营商环境,还可以通过实施各种政策措施,如减税降费、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来创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在此基础上,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对话与合作也将进一步确保政策的落地执行,实现政策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另一方面,金融机构扮演着资金提供者和风险管理者的角色。它们不仅为民营企业提供贷款、投资等传统金融服务,还可以针对不同类型和发展阶段的企业,设计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同时,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及协作,共同探索如何通过金融创新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将为培育民营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程实系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徐婕系工银国际宏观经济分析师)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