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评论> 不断提升经济金融适配性

不断提升经济金融适配性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11-21 07:43

不断提升经济金融适配性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金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需要。

□娄飞鹏

11月10日至11日,金融监管总局召开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专题研讨班暨监管工作座谈会,提出不断提升经济金融适配性,全力以赴支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这是学习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围绕高质量发展,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具体体现。近年来,我国金融为经济提供了大量丰富多元的金融服务,持续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不断促进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实现良性循环,后续还需要从数量、质量、结构、开放、安全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提升经济金融适配性,以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考虑大国经济特点,为经济发展提供足够数量的金融服务。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体量大的特点明显,GDP总量占全球的比例超过18%,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作为大国经济体,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经济发展韧性强、潜力大的特点尤为明显,多个研究预测表明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可以在较长期保持在中高速增长水平。经济总量规模持续增加,需要金融服务提供有力的支撑,围绕经济发展的合理需要提供足够数量的金融服务。在具体操作上,需要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这也是实现经济金融适配的一个重要基础。

第二,考虑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提升金融服务供给质量。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重要内容。高质量发展对金融的需求不仅是数量增加,还有质量提升。面对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从金融服务供求矛盾的角度看,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需要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提升金融服务供给质量。在这方面,金融需要瞄准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未来趋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用好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优势,更新发展理念,优化商业模式,创新金融产品,完善金融服务,通过全方位的创新持续提升金融服务供给质量,让优质金融服务更多、更方便快捷触达客户。

第三,考虑国家战略和经济转型发展,持续优化金融服务结构。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需要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在具体落实上,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优化金融供给,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和能源安全等;聚焦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聚焦难点堵点提升科技金融质效,聚焦“双碳”目标健全绿色金融体系,聚焦薄弱环节加强普惠金融服务,聚焦现实需求加快发展养老金融,聚焦效能和安全促进数字金融发展,切实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第四,考虑对外开放持续推进,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面对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并将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不断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稳定。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在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的前提下,通过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地链接、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金融一方面要推进自身高水平对外开放,通过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等,使高水平开放成为激发金融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动力源。另一方面要服务好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围绕“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等提供优质金融服务,支持并服务好外向型企业做好国际贸易风险管理。

第五,考虑国家安全发展,不断提升金融安全水平。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坚决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全力支持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稳步推进。其中,既要通过金融服务增强经济发展的安全性,如围绕关键技术“卡脖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领域等提供丰富的金融服务,又要持续做好风险防范,推进重大风险化解,守住守牢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金融风险更加隐蔽、传导链条更长、不同领域金融风险更易于同频共振,从而造成更大的破坏。在金融风险防控中,需要更多地开展前瞻性研判,充分依靠专业人员的经验判断,有效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以此来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实现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

总之,不断提升经济金融适配性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金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的需要。金融需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不断扩大金融服务供给总量,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优化金融服务结构,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增强金融发展安全水平,在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