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评论> 低碳转型与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

低碳转型与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11-21 07:43

着眼解决绿色低碳转型问题,强调绿色金融“造血”功能,以长期可持续的投资为导向,提供能够匹配和适应净零排放目标、促进绿色创新发展的投融资服务。

□邓宇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明确绿色金融的高质量发展定位。全球气候变化迫在眉睫,不但需要在2030年前全球实现碳达峰,这取决于接下来的长期资金和技术投入,需要实质性的气候行动,而且需要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合作,加快落实净零排放目标。虽然如此,但应对气候变化不能过于“理想化”,绿色低碳发展同样应遵循长期主义和可持续投资。宏观层面,绿色低碳对传统经济增长以及贸易、投资和市场都将带来持久而深远的影响;中微观层面,早期的绿色低碳发展多以高碳行业转型为主,对应的零碳金融、转型金融发展需求较大,新兴的绿色低碳发展则要求具备更高效能的投融资服务,这就要求构建新的绿色投资框架,预计将重塑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颠覆传统的资产定价体系。由于绿色低碳转型具有周期长、投入大等典型特性,单纯依靠公共财政资金远远不够,政府、市场和社会资本协同颇为关键。概念上,绿色金融发展的范式和内涵日益丰富,零碳金融、转型金融、气候金融等加快兴起,立足点均在于应对气候变化,着眼于解决绿色低碳转型问题,强调绿色金融“造血”功能,以长期可持续的投资为导向,提供能够匹配和适应净零排放目标、促进绿色创新发展的投融资服务。

绿色低碳转型亟待长期可持续投资

中国加快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以绿色发展作为经济再增长的主要驱动。估算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绿色投资规模达到2.6万亿元,未来5年可能累计增加16.3万亿元。中国信托业协会统计显示,2021年中国绿色债券投资、绿色股权投资分别为109.5亿美元、217.6亿美元。经过数年探索,中国逐步形成具有全球示范性的绿色发展经验模式,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一方面通过可持续绿色投资和绿色技术创新推动传统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同步进行,从而实现经济转型的平稳过渡;另一方面以环境治理的政策体系为导向,结合市场化方式、分布式改革路径,发展碳排放交易市场和碳金融市场,扩大绿色信贷占比和绿色债券规模,增强绿色投资的供给能力。从转型发展效果来看,绿色投资长期回报较高。统计显示,2022年中国生态环保产业营业收入约2.22万亿元,比10年前增长约372.3%,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5.1%。

研究显示,中国的碳排放总量中80%与能源行业相关,40%与发电企业相关,能源、电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是重点。目前中国加快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通过各种路径增加相关投融资。统计显示,2022年上市绿色债券募集资金投向清洁能源占比超过50%,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是绿色信贷增长较快的行业,贷款余额合计占比达到84.3%,绿色基金投向低碳节能领域占比接近70%。国际能源署(IEA)统计显示,2022年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量占世界总量的42%,光伏安装量增长57%。彭博新能源财经追踪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中国可再生能源新增投资1770亿美元,再度成为全球最大市场。国内大型能源企业的绿色投资增长较快。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电力发电合并装机中清洁能源(包括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占比约65%;2022年清洁能源占合并装机容量总额比重与上年度比较净增加12.8%。预测显示,到2050年,中国的光伏将成为第一大能源,装机总规模将达到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59%。

发展绿色金融的风险收益测算

德国、法国发展绿色金融有比较好的经验借鉴。德国政府与德国复兴信贷银行(KFW)合作,提供贴息补贴,再向商业银行提供长期低息资金,对于环保节能绩效好的项目,可以给予持续10年、贷款利率不到1%的优惠信贷政策,利率差额由联邦政府予以贴息补贴,用于支持绿色低碳项目。据统计,2012-2016年,该行支持能源转型的资金规模超过1000亿欧元。法国围绕绿色产业进行立法,提供制度规范。2023年10月,法国通过“绿色产业法案”提出“通过动员公共和私人资金为绿色产业融资”的优先事项。一是“绿色产业投资”税收抵免,将给电池、风能、热泵、光伏4个产业的投资提供相当于总投资额20%至45%的税务抵免;二是支持现有产业脱碳,发放23亿欧元的特定“绿色产业”贷款来支持企业转型,该援助包括贷款担保、针对各种规模企业的5万欧元至1000万欧元“绿色”贷款,以及针对中小企业和中型企业的脱碳补贴。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占比最高,以大中型银行为主力。因绿色信贷筛选标准较高,绿色低碳行业本身的早期前景较好,资产质量相对较好,当前绿色信贷的不良率维持在较低水平,资产质量优于其他类型的对公贷款。根据中金公司研究部的统计,2013年至今,中国商业银行的绿色贷款不良率基本维持在0.5%以下,2020年末绿色贷款不良率仅为0.3%,同期对公贷款平均不良率约2.1%,绿色贷款资产质量明显优于其他类型的对公贷款。以兴业银行绿色信贷的收益测算,中信建投金融组估计2021年兴业银行绿色贷款收益率达4.63%,较非绿色一般对公贷款高出38bps,风险调整后回报的绿色金融业务提升净息差2.4bps,提升净利润1.5pct。现阶段,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的增长较快,但相较于存量的信贷规模,其占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鉴于绿色低碳转型的不确定性,在增加金融供给的同时,也要重视绿色信贷投资和绿色债券投资的潜在风险。

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建议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长期资金支持。主要面临三方面的难点:其一,存量投资绿色转型,即传统的能源、建筑、交通等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投资需要技术和资金支持,具有存量投资规模大、转型周期较长等典型特征,同样需要持续投入资金、技术和人才,转型期间将不可避免面临“阵痛”。其二,增量绿色产业投资,具体绿色产业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生态环境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六大类,涉及面广、细分领域多,需要平衡好投资、回报以及潜在风险的关系。其三,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中传统行业的信贷占比仍较高,绿色金融提升空间较大,但资产负债表面临重构以及财务可持续性问题。一方面是信贷资金投入产出不平衡,即资金成本、技术成本以及人力成本等,亟待金融机构全面梳理并构建绿色金融发展框架;另一方面是风险收益不平衡,表现为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专业能力相对薄弱,“洗绿”“漂绿”等潜在风险的识别还存在较大难度。

建议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建立完善绿色低碳行业目录以及PPP绿色低碳项目库,充分利用上海、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优势,为高碳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资金、技术支持,为绿色低碳新兴产业提供上市融资便利,推动开展PPP绿色低碳项目的区域合作。第二,绿色投资联席工作小组或日常办事机构,加强公共部门、金融管理部门与金融机构、企业、院校智库等协作,分类分层指导发展绿色金融市场,包括碳金融市场、ESG投资,以及扩大气候投融资试点范围等;充分借鉴大中型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经验,积极帮助地方中小银行搭建绿色金融架构,补齐专业短板,发展“小而美”的绿色低碳项目。第三,加大与联合国气候专门委员会、环境规划署以及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金砖新开发银行等多边机构开展合作,探索创设跨境绿色金融投融资工具,拓展绿色低碳资金募集渠道,加大中小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支持。第四,依托金融管理部门的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研究部门以及院校智库等,加强ESG和可持续投资的金融资产负债表研究,协同推进绿色低碳产学研体系建设,探索创新绿色低碳投融资产品。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