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思想> 心理账户理论在养老金融领域的应用(下)

心理账户理论在养老金融领域的应用(下)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11-15 09:39

□王洪栋 高雪莲 赵骞

基于心理账户理论的养老金融商业实践

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客群,对养老储备的认知和需求也会存在较大差异。有银行基于全生命周期需求洞察,依托对心理账户理论的深入研究,在个人养老金融业务上开展了一系列商业实践。

(一)构建全生命周期财务规划的方法论

某银行研究日本不同年龄段家庭资产负债表发现,年轻家庭对负债产品需求旺盛,老龄家庭对投资产品需求高,而且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需求分化越发明显。如今,中国人口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联合国人口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逐步进入“Z世代、中生代、银发代”三分天下的时代,不同年龄人群的需求差异也会逐步显现。那么,基于四笔钱或标普四象限的配置方法可能难以适应需求侧的变化。因此,该银行构建了一个基于全生命周期财务规划的方法论。

全生命周期财务规划方法论是覆盖人生三个重要阶段,且涵盖资产负债表两端需求的综合解决方案。我们针对Z世代群体,提出“一张健康的资产负债表”的概念,旨在帮助年轻群体实现资产和负债的平衡,为后面养老储备积攒“第一桶金”;针对中生代群体,提出“一本科学的养老账本”的概念,旨在帮助创富黄金期的群体更好地守住劳动果实,实现财富的稳健增值和养老储备;对于银发群体,提出“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的理念,旨在帮助他们实现退休以后现金流支出的可持续性。

(二)强调资产负债表的全局视角

在老龄化加深的过程中,日本于20世纪90年代早期遭遇资产价格暴跌,促使企业、居民和金融三大部门去杠杆。商业银行对公信贷规模下滑,在资产负债表中占比持续降低。但是,笔者观察到在居民部门整体去杠杆的背景下,不同类型债务差异较大,即住房和土地等中长期债务占GDP比重大幅降低,而消费信贷等短期债务占GDP比重仍温和上升。进一步研究发现,2008年以后的美国也存在类似现象。对银行业的启发是,即便未来中国出现居民部门整体降杠杆的情况,居民对信用卡、个人消费贷等短期债务的需求仍然存在一定增长空间。

通常来讲,年轻家庭的负债需求较为旺盛,这部分需求要被满足,但更重要的是构建一张健康的资产负债表。因为,年轻人如果过度举债,可能导致长期收支失衡、资金过度透支,从而没有能力启动养老储备,更不要说攒够养老钱。因此,养老金融应强调全生命周期全资产负债视角,年轻时保持收支平衡、养成攒钱习惯,才能更好地累积出养老的“第一桶金”。

(三)“幸福+”个人养老账本

笔者观察到,居民在储备养老资金时,常常面临“算不清、管不住、投不好”等现实难题,影响了人们养老规划的积极性。

第一,算不清。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职业年金、个人养老金、商业养老保险等是人们为养老做储备的方式,由于这些养老资金分散在各处,缺乏统一展示和统筹管理,以至于无法算清养老“这本账”。

第二,管不住。养老金三支柱由于封闭性,保证了养老资金投资纪律,但账户外的养老储备却极难做到专款专用,遇到急用钱的时候,就把养老钱挪用了,到了晚年反而没有了储备。

第三,投不好。养老资金是长期的钱,但投资者对短期收益的追求导致更倾向配置短期产品,期限错配、种类单一,难以储备与生命等长的充足现金流,无法解决长周期的养老财务问题。

为解决居民养老规划三大痛点,有银行依托心理账户理论,积极探索金融科技解决办法,推出“幸福+”养老账本,实现了个人养老资产的统一展现和集中管理。目前养老账本已在该银行手机银行APP全面上线,用户打开APP,在“首页”找到“养老账本”,或在搜索栏输入“养老账本”,即可体验一站式养老平台服务。养老账本基于该银行对终生财务分析模型的研究应用,分析个人财务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收支特点,帮助使用者追求生命周期内收入和支出的平衡,并根据退休生活目标测算家庭养老储蓄需求,同时为其综合规划家庭养老资产,提高养老资产积累与管理的效能。“幸福+”养老账本让人们对自己的养老资产一目了然,例如已经攒了多少、退休后能固定领取多少、缺口还剩多少、如何通过投资实现目标等,建立了“心理账户”与“有形账户”的映射关系,对居民养老储备发挥了“助推”作用。

在此基础上,养老账本围绕不同年龄客户群体的需求,分别提供富有针对性的个人养老规划服务,以及涵盖资产端和负债端的丰富产品选择,和养老社区、医疗健康、养老地图等在内的全功能服务,为广大用户搭建养老一站式平台,实现个人养老的财务目标。截至2023年8月末,中信银行“幸福+”养老账本用户已突破260万。

(王洪栋系中信银行财富管理部总经理,高雪莲系中信银行财富管理部养老项目组成员,赵骞系中信银行财富管理部财富顾问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