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案例> 记者观察:守住百姓钱袋子

记者观察:守住百姓钱袋子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11-02 10:15

□本报记者 经淼

乍一听到工商银行沈阳茨榆坨支行“暴脾气”网点经理的“路见不平一声吼”,禁不住肃然起敬、热血沸腾。

目前,针对通过电话、网络或短信等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打款或转账等违法行为,全社会都在加强宣传,将守护百姓钱袋子工作落到实处。在电信诈骗违法犯罪活动中,银行机构成为电信诈骗能否成功实施的最后一个关卡,能否守住百姓钱袋子,“银行转账”是否放行,至关重要。近些年,银行网点通过观察到转款当事人“情况不对”“经核对和研判认为当事人可能面临电信诈骗”进而帮助客户“堵住最后一关”的事件屡见报端,客观地说,银行机构高度的责任感令人越发放心,同时,银行机构成为百姓钱袋子守护人的形象愈发清晰明朗。

然而,《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在多次调查采访中了解到,不少银行机构工作人员坦言在“阻止转账”过程中遇到过“来自电话那端的恐吓”,气急败坏地警告银行人员“不要多管闲事”。尽管如此,通过或直接或间接地拒绝,被识别为“遭遇诈骗”的转款几乎全部被银行坚定地按下了停止键。过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被视为一种明哲保身,毕竟,好汉不吃眼前亏。然而,在这些堵住诈骗的案例中,银行工作人员的“强势守护”令人感动。

可是,常说犯我者虽远必诛,那么近的呢?眼下,“暴脾气”网点经理的仗义出手给出了来自金融机构的标准答案。在坚决守护百姓钱袋子工作上,“暴脾气”网点经理的行为之于金融机构和百姓,不仅是责无旁贷,更是情义所在。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可以看到更多金融机构用心、用情、用力,不断提升服务温度,将责任心融于血液之中。当“硬核守护”渐成金融机构新风尚,公众会有更多安全感,因为公众愈加相信,无论网络上还是现实里,金融机构都已为老百姓钱袋子的安全性层层加固了“防火墙”。公众会愈加相信,在遇到财产被诈骗被侵害风险的时候,无数金融卫士都会勇敢地站出来,坚定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