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09-18 19:07
中国银行保险报网讯【记者 张瑾】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我国绿色保险产品的数量和类型不断增多,保障领域持续拓展,保费规模日益增长。
近日,麦肯锡发布报告《乘势而上,聚势而强:碳中和时代,中国险企绿色转型全景图》预计,在2020年至2030年间,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绿色建筑、绿色农林与畜牧等四大核心绿色主题下九大产业链,将产生约2.7万亿元的累计保费规模。
不过,从我国绿色保险市场的发展现状来看,绿色保险产品供给尚存在一定“缺口”。一方面,目前国内的绿色保险产品主要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为主,企业“希望保”的项目与保险公司“愿意保”的项目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使得市场主体在保险产品的选择范围上受到一定限制;另一方面,相比于普通保险,绿色保险的风险识别和量化难度相对更大,在责任认定上更加困难,也在客观上增加了绿色保险产品的开发压力和难度。
面对巨大的市场“蛋糕”,险企该如何在主动服务国家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找准自身定位,进一步以产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一是要持续优化绿色产品体系建设。今年初,《上海银行业保险业“十四五”期间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服务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行动方案》印发,提出鼓励保险机构聚焦光伏、氢能、储能、碳捕集、碳封存等前沿绿色技术,识别技术研发、设备制造、设施运维等关键环节的风险点,研究开发针对性的绿色保险产品。保险机构也应根据自身优势聚焦重点行业领域,有的放矢,进一步丰富绿色保险产品体系、优化产品结构,赢得更多客户。
二是要持续完善相关风险管理机制。根据2022年6月起正式实施的《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保险机构董事会或理事会应承担绿色金融主体责任,负责确定绿色金融发展战略,高级管理层负责制定绿色金融目标,建立机制和流程,明确职责和权限。要求保险机构建立绿色金融工作领导和协调机制,鼓励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开展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创新。同时,加强内控管理和信息披露,建立绿色金融考核评价体系,落实激励约束措施,完善尽职免责机制。
三是要持续加强保险科技应用。从部分保险公司的实践来看,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保险数字技术,将有助于产品开发部门通过科学模式和数据分析设计出更符合市场主体需求的绿色保险产品。此外,通过建立信息化信息管理平台和绿色保险数据库,也能为绿色保险的定价、承保、理赔等环节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