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09-07 08:07
□李庚南
LPR下调对相关方的影响几何?
对于居民部门而言,当前老百姓更心心念念的是存量房贷利率能否降下来。实际上,房贷的压力更多来源于被固化的加点部分,而非LPR。因为LPR的差异最终可以通过每年一度的调整熨平(除非最初约定的是固定利率)。但本次非对称降息,并未惠及楼市。而居民消费贷款方面,受收入水平及预期的影响,更多人陷入不愿消费、不敢消费的困境,低利率对居民消费借贷的激励非常有限,毕竟利率再低也是需要还本付息的。截至7月末,企业存款、居民存款同比增速分别为5.05%和16.72%,二者负剪刀差进一步扩大。由于居民存款流向企业的基本渠道是消费。因此,企业存款增长明显慢于居民存款增长,反映出居民存款通过消费渠道流向企业的速度慢。换言之,企业存款与居民存款增速负剪刀差的宽幅震荡,表明居民存款意愿明显强于消费意愿。这恰恰说明促消费是当下经济恢复的关键。在当前情况下,如果低利率能激发居民的消费借贷意愿,实际上并非好事,背后或是非理性的消费和不健康的金融行为。
对实体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而言,融资需求的激发作用,更多取决于有效需求,瓶颈也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贷款利率的下调对企业融资需求的激发或有限。截至7月末,M1同比增长2.3%,增速低于上年同期4.4个百分点,低于上月0.8个百分点;M2同比增长10.7%,增速低于上年同期1.3个百分点,低于上月0.6个百分点。M1与M2的剪刀差(M1增速-M2增速)为-8.4个百分点,较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M1、M2的负剪刀差仍保持宽幅运行态势。7月M2高位运行、M1的低位徘徊及M1与M2剪刀差的持续宽幅震荡,表明市场主体对经济恢复的前景不够乐观,实体经济中的投资机会不多,有效需求不旺,经济活力仍较弱。实体企业更倾向于持有较少的高流动性货币(活期存款),企业活期资金要么转为定期存款,要么流入金融投资市场。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降息自然直接触及其利益,导致银行净息差下降,削弱银行盈利能力,增大其资本补充压力。对于中小银行而言,尤其如此。但是,商业银行自有应对之策。在贷款降息伊始,在存量房贷利率下调尚面临协商的不确定性时,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已纷纷自主下调存款利率,打开存款利率下行之门。据悉,9月1日多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下调存款挂牌利率,这是继今年6月初全国性商业银行下调存款挂牌利率后的再度下调。与6月相比,此次存款利率调降幅度更大,且主要针对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比如,工商银行与农业银行下调一年期、两年期、三年期和五年期人民币定期存款利率至1.55%、1.85%、2.2%和2.25%,而此前分别为1.65%、2.05%、2.45%和2.5%。从各家银行存款利率调降幅度看,大抵都能消化贷款利率下降对净息差的影响。
LPR持续下行的边界在哪里?
利率的功能是什么?是调节资金供需。但是,这种功能的有效发挥取决于诸多因素的叠加,而且本身是有边界的。利率工具对资金需求的调节,不仅是刺激和收缩,还包括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探求资金供求的平衡点。如果利率下行是市场自发运行的结果,那么恰恰符合资金供求理论。即利率下行反映资金的供大于求。但若以政策推动利率继续下行,如果无法有效激发利率的功能,则剩下的效用或进一步推动资金供给过剩,加剧供求矛盾。
逻辑上,价格机制能够在市场规律下调节需求,贷款亦是如此。提高贷款利率,抑制贷款需求,降低贷款利率,刺激贷款需求。但是,正如商品价格对商品市场供需的调节,除了供求关系的变化外,还取决于社会购买力。信贷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化,不仅受资金价格的调节,还最终取决于有效需求——毕竟,借款是要还的,而且是附带利息的,不管利息有多低。如果借款并非源于有效需求,则借贷资金本身就面临能否顺利归流的问题。如果需求方是理性的,必然要权衡还本付息能力问题,要考虑生产经营的有效需求。在当前需求萎缩、外部不确定性增强的情况下,减少贷款需求显然是合乎逻辑的,贷款利率的降低不会改变其风险偏好。如果需求方是非理性的、财务失控的,那么,降低利率或有可能激发其借款需求,但这种需求从一开始或隐伏着风险。
实际上,借款人永远不会嫌利率太低,也就是说降低利率的欲望是无限的。但是,从资金供给一方看,如同不能任性地、无止境地提高利率,显然也不可能无止境容忍和承受利率的下降。从资金市场本身的逻辑和规律看,亦是如此。低利率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或不亚于高利率所带来的风险。过高的利率容易激发借贷者经营的冒险性。而过低的利率也容易使借款人忽视财务管理,弱化借款人的财务约束,进而劣化经营管理,某种程度上鼓励冒险。特别是消费金融的供给,如果超过消费者承受能力,则可能导致消费者财务状况恶化,陷入债务困境。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特邀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