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08-28 16:00
中国银行保险报网讯【记者 杜向杰】
近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多部门召开会议,部署治理电视“套娃”收费等相关工作。会议要求,年底前,开展试点工作和专项整治,聚焦解决“收费包多、收费主体多、收费不透明”问题,大力改善用户开机看电视的体验。
进入只能电视的时代,电视不仅可以连接互联网、观看网络内容,还可以下载安装更多样的APP,健身、打游戏等娱乐方式都不在话下。增加了这么多功能,电视理应更加吸引人,但相关数据显示,电视销量却在直线下降,2022年,我国电视销量达到了12年来的最低,出货3634万台;今年上半年,中国彩电市场持续低迷,总销量1467万台,销售额为487亿元,同比下滑12.2%。
究其原因,智能电视复杂的操作流程和层出不穷的收费项目,让不少观众直呼“用着闹心,看了头大”。开机就要忍受甚至长达几十秒的开机广告,每个视频类APP如果想要观看特定的内容,都需要购买特定的APP,更离谱的是,在视频平台上充了钱,但在电视机上观看时又被收取了额外的费用。去掉广告需要会员,电视投屏也需要会员,更有甚者,开通会员后只能看有限几集节目,观看后续剧集仍要另付费。网络电视内的各种专区内容虽多,但几乎所有内容或多或少需要收费。当初智能电视宣称的“海量内容平台”,俨然成了“海量收费窗口”。体验友好度极低的生态,让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家庭的智能电视成了只能吃灰的“鸡肋家电”。
一直以来,“套娃”收费都是整治难题,多重收费的背后,是参与主体众多的产业链条,各方的利益相互嵌套、盘根错节,导致互联网电视收费主体多、名目多、渠道多。各家平台都想跑马圈地、分割蛋糕,急功近利的商业模式,在一开始就是以牺牲消费者的体验感为代价的。无视用户正当权益的背后,是商家的短视和傲慢心态,他们自以为掌握了终端,就可以予取予求、随意薅用户羊毛。
但在大众娱乐方式日渐多元化的情况下,智能电视如此“收割”用户,只会引发普遍反感,最终反噬整个行业。电视厂商希望通过内容付费争取利润,但胡乱收费最终败坏的是行业形象,消费者更加不愿购置电视,既然电视看视频如此不便,那么为什么还要非买电视不可呢?电视行业确实面临短视频、游戏的“降维打击”,市场萎缩,但竭泽而渔只会形成恶性循环,更加得不偿失。
希望通过有关部门的治理和加强监管,明确行业准则,斩断恶性竞争。也希望电视品牌与内容方更多地着眼于用户的需求,真正让消费者看自己所想看,要提供高质量产品,同时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才能让观众愿意坐回电视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