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08-11 07:55
□王珏麟
20世纪上半叶活跃的金融机构
万国储蓄会是最早在上海设立的有奖储蓄机构,由法国商人伯顿创办。1912年3月经北洋政府财政部批准,于同年8月在上海成立。1917年,在哈尔滨中国大街(现中央大街)1号,创办了万国储蓄会北满分会。人们亦称“万国储金会”或“法国万国储蓄会”。其后,法国人又在哈尔滨道外北十一道街设立道外分会,在南岗大直街27号设立南岗分会。哈尔滨万国储蓄会融入了很多犹太人的资本,是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非常活跃的一个金融机构。
在经营上,万国储蓄会使用有奖储蓄的方法。该会章程规定,储户分为3种,全会每月交款12元,半会每月交款6元,四分之一会每月交款3元。每月定额存储,15年期满后分别发还本金,另外以每月开奖一次的方式分配红利,按照储蓄单的号码抽奖领取奖金。万国储蓄会北满分会每月接到上海总会开奖号码电报后,即送各大报纸登载,广为宣传。并立即邮寄给每个储户一份兑奖单号。还通过报道得奖人的感谢信等方式,形成颇有诱惑力的宣传,由此吸引了民间大量资金,业务扩展迅速。在资金运用上,主要投资于房地产、股票、公债和外汇。
1925年,在道里中央大街南端建造了仿古典主义风格的二层建筑,作为万国储蓄会北满分会会址。1933年,经济学专家马寅初首先在报纸上对万国储蓄会“有奖储蓄”给予了抨击,引起民众的强烈反响。1936年7月,国民政府公布《储蓄银行法》禁止有奖储蓄后,该会被取缔。万国储蓄会北满分会关闭。
仿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1925年,从法国在东方的战略与金融利益出发,法国政府决定,在哈尔滨中国大街1号正式兴建万国储蓄会办公大楼。
哈尔滨万国储蓄会办公大楼采用砖混结构,仿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筑主入口的爱奥尼柱式及入口上方山花浮雕是古典建筑常用的手法,女儿墙采用花瓶及墙垛虚实相间突出了光影变化,摆脱了多余的繁琐装饰。外墙用水刷石墙面,整体效果庄重、大方、朴实。
图为新中国成立后加盖一层的原万国储蓄会营业场址。
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在原“法国万国储蓄会”旧址加盖一层,成为一栋三层的灰色仿古典主义风格建筑。但加盖改变了原建筑的整体比例,同时破坏了正门口上方的别致的山花造型,减弱了原来建筑的古典主义色彩。该建筑在新中国成立后,曾作为哈尔滨艺术学院、哈尔滨老年大学地址。改革开放后为哈尔滨市教育局办公地址。在市教育局迁新址后,为最大限度保持百年老街的欧陆风情,哈尔滨市政府将该大楼建设成为黑龙江省首家珠宝展览馆——六桂福珠宝展览馆。该大楼现为哈尔滨Ⅱ类保护建筑。
(作者单位: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宁波分公司)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