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07-18 08:15
加快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积极促进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不仅有利于维护全球金融稳定、保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而且也是大势所趋。
□邓宇
近年来,由于国际货币体系出现诸多新问题,加上欧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正经历有史以来最剧烈的调整,“去美元化”浪潮不断涌现,国际储备货币格局也随之加速演变。从历史经验来看,国际储备货币的变化往往与全球政治经济局势发展密不可分,而且储备货币通常需要具备良好的信誉、稳定的价值、全球流动性等条件。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逐渐出现“裂缝”和分化,折射了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本身的矛盾。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新兴国家意在通过减少美元储备来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增强储备资产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仍有大量的外汇交易、储备货币严重依赖于美元供给,一旦流动性收紧,即表现为“美元荒”,这将对新兴国家的美元外债和借款构成不小压力。中长期看,尽管“去美元化”趋势加快,但美元在未来仍将可能作为重要的全球储备货币而存在。总体来看,加快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积极促进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将不仅有利于维护全球金融稳定,保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而且也是大势所趋。
国际储备货币格局:“一强多元”
近年来,美元之所以仍能维持较高的储备货币份额,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一是美国的综合国力仍处于上升期。单从GDP的绝对值来看,根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2022年美国的实际GDP规模为25.46万亿美元,仍位列全球第一位,2000-2022年间实际GDP平均增速在2%左右,超过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速。虽然经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20-2022年疫情冲击,但相较于欧洲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美国的经济仍具有较好的复苏基础。二是美国的贸易和金融体系仍十分发达。IMF的数据显示,2022年美国的进口、出口贸易总额分别为3.25万亿美元、2.06万亿美元,以美元计价、结算的货物贸易具有相对优势,以“石油美元环流”为基础的美元储备具有较强的黏性,美国发达的金融市场与美元储备资产形成闭环。IMF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球美元币种的官方外汇储备总额达到6.47万亿美元。三是美元的流动性和稳定性具有相对优势。美国国债仍具有吸引力,截至2022年12月,海外投资者持有美国国债总规模为7.31万亿美元。四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巨大影响和溢出效应。由于美元的特殊地位,全球多数国家严重依赖美元流动性供给,而几乎每一次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调整都将对其他国家的汇率波动、国际资本流动等产生巨大影响。
目前的国际储备货币格局呈现出“一强多元”的格局,即美元仍是国际储备货币最重要的货币。IMF公布的已分配的全球美元储备货币份额数据显示,1999年3月至2022年12月,美元的份额从71.19%下降至58.26%,降幅超过18%。尽管美元的储备货币份额在下降,但截至2022年底,欧元、日元、英镑、人民币等主要非美元货币的份额合计仍仅为33.62%,占美元比重为58%左右。“美元微笑理论”创立者Stephen Jen认为,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市场份额开始崩溃,按实际价值计算,过去20年中,实际美元储备持有量暴跌19%,美元的市场份额从2003年占全球总储备的约三分之二稳步下降到2021年的约55%。由于美元的流动性和稳定性,许多央行将其视为较好的储备资产币种,但目前的形势却在发生新的变化。预计未来5-10年内,美元在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中的占比可能仍在50%左右,无论是份额还是规模均将可能持续下降,届时非美元货币的储备份额占比将上升,不排除非美元货币(主要指欧元、人民币、日元、英镑等)的储备份额超过美元的可能性。
非美元储备货币发展前景
外部来看,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在推动“去美元化”,这股潮流已经不再局限于少数几个国家,而是成为一种新趋势,突出表现为能源以及其他贸易的本币结算,非美元储备货币的增加,以及黄金储备的比重上升。数据显示,全球央行2022年黄金总购买量为1136吨,2023年一季度的黄金储备增加值达228吨,均创同期历史新高。同时,各国主权投资基金增持黄金投资的比重也在增加,近期俄罗斯主权财富基金将调高黄金投资上限至40%,澳大利亚的主权基金纳入黄金资产配置。种种迹象表明,为应对不确定性,各国将继续推进非美元储备资产规模,除了黄金储备以外,人民币资产也成为近年来部分国家增持的主要储备资产,目前有超过80个国家和地区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IMF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以人民币为币种的全球官方外汇储备份额达到2984亿美元,份额达到2.69%。预计这种趋势将进一步加快。
从非美元储备货币发展来看,除英镑外,欧元、日元、人民币等非美元主要货币均是比较新兴的储备货币。欧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主要得益于欧盟的综合经济实力,金融、贸易以及科技创新的优势比较突出,欧元的国际化也主要集中在区域内。IMF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欧元作为官方储备资产的规模为2.27万亿美元,国际份额为20.47%。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欧元的份额介于26%-27%之间,达到一个高峰,欧债危机后欧元的储备份额相对比较稳定,基本上维持在20%左右。2022年欧元区主要国家德国、法国、意大利的黄金储备规模合计达到8258吨。预计未来欧元的份额将可能不会有太大变化。日元的份额基本维持在5%左右,波动相对较大,主要原因在于日元的避险属性相对突出,而且日本的宽松货币政策和低利率、低通胀具有独特的国际套息交易特性,但预计未来日元很难获得更高的份额。尽管“英国脱欧”后面临的外部环境并未改善,经济增长相对低迷,但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仍较高,金融市场发展比较成熟,经济周期性改善后可能会促进英镑份额的上升。IMF数据显示,英国的外汇储备份额从1999年3月的2.74%上升至2022年12月的4.95%。
预计人民币作为全球外汇储备规模、国际份额将可能同步上升,主要从两方面分析:一是人民币汇率表现。自2008年开始,美元兑人民币汇率逐渐呈现出双向波动的走势特征,区别于之前的单边持续升值或贬值,表明人民币汇率的稳健性和弹性均在增强。二是人民币国际化表现。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稳健有序,主要基于国际市场的人民币供需关系。从人民币国际支付、跨境结算、互换规模等数据可以佐证。截至2023年4月,人民币货币互换的规模为3.66万亿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为1万亿元,国际支付的份额为2.29%。同时,离岸人民币的存款规模约2.6万亿元。从中国的黄金储备来看,2022年规模为1948吨,预计未来这一规模将继续扩大。随着人民币的国际使用范围、领域等逐渐扩大,人民币国际需求日益增强,而在其他主要非美元货币表现并不稳定或潜力有限的情况下,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将逐渐上升。
近年来,金砖国家组织(BRICS)中的俄罗斯、巴西、南非以及G20中的阿根廷、沙特等纷纷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表明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潜力空间巨大,主要有三大驱动(或支撑):一是中国的经济总量规模和未来增长预期。综合各方预测数据,未来15年中国的经济增速可能在4.5%-6.5%之间,中国经济总量规模将继续增加,2022年中国占美国GDP的比值上升至71%左右,未来的比重将有较大可能稳步上升。二是基于中国未来持续深化的金融开放。金融开放将需要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将推动人民币走向国际市场,外汇交易、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以及离岸人民币清算等发展加快,将为人民币朝着储备货币发展创造积极有利的市场和政策环境。三是中国的官方外汇储备规模保持稳定。截至2023年4月,中国的官方外汇储备资产总规模维持在3.2万亿美元。因此,保持稳定的外汇储备将是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重要基石,有助于维持人民币信誉、稳定性,也为未来人民币走向自由兑换提供支持。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