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史> 中国保险历史文化价值的发现者与守护者——记中共上海保险业地下党支部书记、“保联”学术部副部长吴越(一)

人物春秋

中国保险历史文化价值的发现者与守护者——记中共上海保险业地下党支部书记、“保联”学术部副部长吴越(一)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05-19 07:42

编者按:

2023年4月1日,新中国保险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最后一位“保联”地下党支部书记、德隆望重的吴越先生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谨以此文缅怀这位新中国人民保险事业发展历程的见证者、践行者,也以此文向中国红色金融先驱们致以崇高敬意。

□林振荣

吴越,原名吴光远,1924年2月出生于江苏武进县,父亲是棉布店账房先生,母亲粗通文墨,操持家务,吴越在卜弋桥镇小学读书,成绩优异。1937年秋战火燃起,刚就读常州中学3个月(1937年9月-11月)的吴越由此辍学随父母四处避乱,颠沛流离。1939年10月,15岁的吴越只身来到上海,经姑父保荐,进江西中路200号的太平保险总公司当实习生。

融入时代潮流的人生充满传奇

懵懂的求职青年闯进了上海滩经营最成功的华商保险机构——太平保险,面对的一切都是新奇的,也是催人奋进的。从杂役服务开始,他很快融入其中,勤奋好学、认真探索、积极进取,很快就转正,由此开启的保险人生有了无限的成长可能,也注定充满传奇色彩。

还没来得及认真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他就找到了人生道路上重要的方向标——“保联”,1940年初,由同事引领走进“保联”会所,为火热的文体活动所吸引,几乎夜夜去听讲座、打乒乓、唱歌,继而参与一些救亡演出活动,后来还与伙伴一起外出游泳、郊游。

渐渐地,他的追求目标不仅仅囿于个人的身心娱乐,加薪升职,而是有了家国社稷民族大义的考量——虽说太平保险属于难得的成长平台,起步平稳,未来可期,但小职员的直升渠道毕竟有限,前程未卜,在国破家亡下,这些个人利益的权衡显得微不足道——那个年代,热血青年们最喜欢演唱的歌曲是电影《桃李劫》的插曲《毕业歌》:“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降?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

高亢的旋律让人热血沸腾,歌词慷慨激昂,直抒胸臆,产生共鸣,激发青年人空前的爱国热情,尤其是1941年初吴越秘密阅读了《红星照耀中国》,领略了共产党的英勇顽强,向往延安。1942年初,他在程振魁与沈润璋帮助下,参加“保联”《大众哲学》与《政治经济学》读书小组,逐渐提高了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

当时种种管制让热血志士尝到了亡国奴的屈辱,许多人投笔从戎,奔赴延安,投身解放区。吴越知道上海有成千上万爱国青年去了抗日前线,所以于1943年夏从太平保险辞职,准备自闯苏北,唯恐天机泄露,被视为另类遭遇迫害,遂以回乡的名义前往,未告诉任何人,但这次盲目行动还是失败了——因没有根据地交通员接应,过不了日伪的封锁线,在泰州即遭检查站扣留,审查半天后勒令遣返。还算走运的是,19岁的吴越没有为自己的冒失付出惨痛代价,那时当地天天有人被以通共罪名砍头。只是返沪后失去了太平保险原职,需要另谋生路。一度进常州宏业银行作临时短工。为提升自己,他还报名函授自修,肄业于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

客串班主任——“保联”学术部实际负责人

抗战胜利后,人民期待的幸福并没有如期而至,接收大员乘乱劫收,横征暴敛,物价飞涨,游资泛滥,保险业畸形发展,有众多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相继投资保险业。国民政府搞“附逆”清算,区别对待,一些汪伪时期的金融大亨被关进了监狱,还规定:在上海凡向南京政府注册的保险公司准予继续营业;凡在重庆注册的公司,也可迁沪复业。而仅在汪伪政府注册的公司一律统统取缔,若须继续经营者,必须重新登记注册,另缴保证金。除一部分中小公司或因经营不善或因缴不起保证金而倒闭外,多数保险公司通过增资改组,重新申请注册。当时报刊上铺天盖地是新保险公司开张的报道,保险公司数量猛增到300家之多,上海保险从业人员激增,超4000人。

吴越于1946年初进入新丰产物保险公司供职,回到“保联”大家庭,重续前缘,积极参与组织各项活动,因社会活动能力强,被“保联”聘为学术部副部长(部长唐雄俊),拥有陆自诚、华德芳、唐凤喧、韩精武、李家培、陶福生、章启桢等蓬勃向上的干事,精兵强将。


“保联”学术部主办的保险业务培训班师生合影(第一排右3为吴越)。

学术部鉴于新建保险公司增加不少新员,存在保险业务培训的客观需求,遂转变重点,轻车熟路。自1946年10月起举办“保险学术讲习班”,开设火险、水险、查勘、火险实务、人寿保险和保险会计课程,代培专业技术,报名者200余人,讲习班由唐雄俊任班主任,吴越为副主任,实际主持。培训班持续8个月,成效显著,受到保险业界普遍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