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保险要闻> 记者观察:让保险更好参与社会治理

记者观察:让保险更好参与社会治理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05-12 09:46

□本报记者 房文彬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不仅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而且发生频率高、造成的损失大,巨灾风险形势严峻。

由于保险具有天然的风险管理功能,一直以来,保险业在防灾减损和经济损失补偿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这既是“保险姓保”的要求,也是保险企业社会价值的体现。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国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共同体累计为全国1968万户次居民提供7399亿元的巨灾风险保障。此外,在“利奇马”台风、河南特大暴雨、四川雅安地震、四川泸定地震等巨灾事件,以及湖北十堰燃气爆炸等灾害事故恢复重建中,保险业也积极发挥了防灾减损、抢险救灾、经济补偿以及社会治理等功能作用。

目前,保险机构已普遍树立“防重于赔,防赔结合”理念,通过全面服务风险隐患排查、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有序举办防灾救灾演习等方式,积极探索延伸事前和事中风险减量服务,在防灾减损和服务社会治理方面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经济总量的增加,各种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数量和金额呈明显上升趋势,对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保险业仍应不断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优化风险减量服务,提升“防”的能力、“减”的实效和“救”的服务,不断控降社会风险、行业风险,让保险更好参与防灾减灾工作,更好服务国家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方面,构建完整的防灾减灾风险体系,采用保前查勘、保中服务、保后管理三位一体的运作模式,并将该模式推广、延伸至各类险种及业务中。保险公司要积极开展风险管理、灾害防控等研究,做到比客户更加了解风险、知道如何管控风险。通过对每一个承保标的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评估,提供专业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帮助投保人清晰、准确地了解自身风险状况,提供防灾业务培训和防灾防损安全建议,提升投保人应灾能力。

另一方面,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持续向行业上下游、企业客户上下游延伸风险减量服务,充分利用遥感、AI、红外成像测温、物联网等科技化手段,形成“保险+科技+服务”的防灾防损新模式。

此外,还要持续加强宣传力度,提升全社会巨灾保险和防灾减损意识,引导社会公众进一步关注巨灾风险的保险保障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