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04-26 09:19
□上海银保监局
“十四五”规划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近年来,上海银保监局心怀“国之大者”,积极引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探索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破除融资壁垒,变“知产”为资产。
2022年,上海银保监局会同上海市科委、市知识产权局等七部门,共同印发了《上海银行业保险业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行动方案(2022-2025年)》,并配套印发了《上海银行业保险业做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的工作方案》,推动“知产”变资产,以“完善制度设计、强化项目牵引、加强服务引导”为目标,对进一步支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进行了更具体的部署。要求辖内银行保险机构坚持提质增量,“十四五”期间全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余额与户数逐年增加,至2025年末,力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金额达200亿元以上。
在推动政策落地实施的过程中,上海银保监局指导辖内机构多措并举,通过鼓励内评、合作建模等手段,创新推进“知产”变资产。例如,上海银行创设“专利许可收益权质押融资”服务模式,将科技企业“软资产”转变成银行用于风险控制的“硬手段”,为科创企业解决融资难,发挥金融带动知识产权价值实现的作用。上海农商银行通过赋能“地理标志”,如南汇水蜜桃等,使地理标志的品牌价值得到充分运用,助力乡村振兴。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探索开发科创企业专属模型,利用知识产权为抓手,结合创始团队、科研成果、成长性、市场竞争能力等维度,完善对科技企业的画像。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与上海国际知识产权运营公司、上海技交所开展合作,大力推广知识产权质押担保。泰隆银行上海分行结合小微企业市场定位和客户实际情况,创新推出知识产权“零费用”自主评估模式,有效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显著提升评估效率。
与此同时,上海银保监局积极构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监测体系,通过按季通报、试点推进等手段,为持续督促辖内机构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增量扩面。
需要关注的是,当前环境下我国知识产权金融发展也存在一些难点。
一是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难。相较于其他动产和不动产,知识产权个体差异较大,并存在一定程度的排他性,大部分知识产权对专业知识要求较高。知识产权市场交易量低,缺乏活跃市场提供价值发现能力。因此,银行难以通过市场评估知识产权公允价值。此外,当前知识产权评估没有专门公司,资产评估公司评价能力良莠不齐,收费较高,制约了银行知识产权质押业务的开展。
二是知识产权独立性低,风险缓释能力较差。大多数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主要集中在专利上,知识产权之间往往存在强关联。且其价值往往与其业务存在强关联,不具备通用性。当企业经营存在困境时,其知识产权往往也会大幅贬值甚至失去价值。
三是知识产权变现障碍较大,部分银行仅将其作为企业价值评估的补充。由于知识产权交易量小,知识产权与企业关联性大等特点,知识产权在坏账产生后往往难以变现。因此,部分银行更愿意将知识产权作为企业价值评估的补充,而不是增信方式。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从监管层面来看,要继续指导银行保险机构做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一是做好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工作的谋划;二是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体制机制建设;三是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创新;四是提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能级;五是健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控模式;六是培育保护科技创新的知识产权保险体系;七是积极与外部机构合作分担风险。
从政府层面来看,要推动相关部门搭建平台推进知识产权融资。一是鼓励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公司,降低知识产权价值评估费用,提升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专业性;二是畅通交易市场,扩大知识产权交易规模,提升市场价值发现作用;三是通过政府担保基金等方式,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提供担保;四是在司法、担保等实践中,对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担保的债权,可视为信用担保债权同等处理,减少金融机构处置端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