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记者观察:科技是立身之本

记者观察:科技是立身之本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04-19 08:18

□记者 于晗

随着技术发展,互联网为传统金融运营模式带来深刻变革,推动行业向线上化、数字化发展迈进,拓展了服务半径,触达长尾客户,也拓宽了市场增量空间。

在普惠金融业务中,不少金融科技公司凭借自身生态场景、高流量及数据技术优势,在促进普惠金融增量扩面、拓展普惠金融广度和深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金融科技公司依靠在线平台,通过与银行合作,向无法充分获得金融服务的个人和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助推金融普惠。

“大数据是科技支点,也是金融服务的基础。”这一观点点出了科技要素对于金融科技公司相关业务活动的重要性。对于金融科技公司来说,科技是立身之本,是其各项业务能力的本源所在,也是金融科技区别于传统金融的关键。

金融科技行业曾走过一段弯路——混淆了金融与科技的边界,行业发展一度受到市场质疑。但随着严监管态势的持续推进,近两年,金融科技行业由“乱”到“治”。在监管引导下,金融科技行业从粗放发展走向规范经营,逐步回归“科技本源”。

如今,金融科技公司不断向金融赋能者的角色转变。通过强化科技应用,丰富业务结构,转型轻资产模式。尤其随着监管部门逐步完善商业互联网贷款业务相关监管规范,明确相关业务要求,金融科技公司逐渐找到自身新的定位。

从近两年来看,金融科技公司已成为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好帮手。据艾瑞咨询统计,按在贷余额总额计,中国消费信贷科技市场规模由2017年的1.4万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5.2万亿元。其中,金融科技平台凭借自身生态场景、高流量及数据技术优势,其管理余额规模已经超越银行自营消费贷,成为份额贡献率仅次于信用卡的第二大主体。

不过,有了“技术外援”,并不意味着商业银行可以当“甩手掌柜”——在授信审批、贷款发放、资金监测等核心风控环节过度依赖金融科技公司,毕竟“科技赋能”并非“风险转移”。商业银行仍要严守风险底线,把“核心风控”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行业应认识到,金融科技只是改造金融业态、改进金融服务的科技手段,其科技要素是一把双刃剑,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天降甘霖,更不能当成洪水猛兽,加以妖魔化。发展金融科技的关键始终在于包容审慎和合规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