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思想> 记者观察:寿险业如何应对低利率环境

记者观察:寿险业如何应对低利率环境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03-27 09:29

□记者 赵辉

近年来,全球利率呈现出下降趋势。尤其是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全球已经有几十个经济体相继宣布降息,全球经济已经步入了低利率的市场环境。未来,随着国内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突出,预计市场利率将在波动中呈现下行趋势,信贷市场和债券市场将进入常态化低利率环境中。

低利率环境为寿险业带来了利差损风险。利差损是指保险资金投资运用收益率低于有效保险合同的平均预定利率而造成的亏损。由于寿险产品是长期产品,承诺客户的回报率是长期固定的,也就意味着预定利率是长期固定的,如果在保险期限内由于利率逐渐下行等原因造成寿险公司投资收益率下降,出现投资收益率与预定利率的倒挂,必然会给寿险公司乃至寿险行业带来利差损。一旦发生利差损,寿险公司已售出的大量固定利率长期保单将带来巨额亏损,销售越多,后续投资收益率下行幅度越大;时间越长,寿险公司的损失就越大。利差损下,偿付能力、现金流可能迅速耗尽。

那么,寿险公司该如何应对低利率环境?

产品结构走向多元化

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日本寿险业发生的利差损危机中,寿险产品结构过于单一就是危机原因之一。危机发生前,多数日本寿险公司承保了大量高利率、储蓄性比较强的养老保险和个人年金等保险。这些高利率储蓄类保险产品收入占到了当时寿险总保费的90%以上。当前,我国寿险业一个很大的风险就是整个行业产品越来越集中,越来越单一。目前我国传统寿险产品多为利率敏感型的产品,寿险公司的主要产品都集中在增额终身寿险等利率敏感型储蓄型产品赛道上。尤其在银保渠道,很多公司几乎形成了增额终身寿险一家独大的局面。这个产品目前定价利率相对刚性,如果以这个产品为公司经营的支撑点,一旦产品定价利率过高,就容易形成利差损;但是如果过低,可能就无法支撑公司经营。对于寿险公司而言,关键是要实现多元化的产品结构,如提升万能险、分红险以及其他保障类产品的销售比重,这样才不至于被高利率的增额终身寿险“绑架”,从而带来利差损风险。

提高效率,提升费差收益占比

从成熟寿险市场看,寿险公司未来的竞争一定是效率的竞争,费差收益将成为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我国寿险业在发展过程中,寿险公司面对一度繁荣的市场需求、旺盛的代理人供给、火热的资本市场,抓住机会,迅速做大,抢占市场份额;同时也形成了对利差模式的高度依赖,而费差提升方面,则不太注重。很多寿险公司经营模式简单粗放,在销售环节的费用投放巨大,运营效率低下,一些公司甚至处于费差损状态。未来随着利率的不断下行,寿险公司的利差空间将不断收窄,这意味着依赖利差的传统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寿险公司要想盈利,要想持续发展,就要从渠道端到运营端、管理端加大提升费差方面的努力,提升公司的经营效率。尤其是随着偿付能力监管的趋严,过往那种依靠大量资本金耗费、高费用投入驱动的销售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因此,不断打磨精细化的经营体系,不断地降本增效、提升人均产能并且长期坚持,才是寿险公司长期发展的核心逻辑。

让资产和负债有效匹配

一位寿险高管曾指出,资产负债不匹配,寿险业的商业逻辑就难以成立。保险企业经营由“负债”和“投资”两个轮子组成。负债端实现保费收入,投资端将保险资金投资出去以获取投资收益。寿险公司要确保投资收益能覆盖负债成本,满足负债端到期给付需求。如果实现不了这一点,就是资产负债不匹配。随着利率下滑,寿险公司投资收益率降低且日益不确定,资产和负债匹配的难度就会增大。为此,寿险公司要加强资产和负债双向协同、双轮驱动,在资产配置中不断优化资产负债匹配机制。一方面要推动以保险产品为原点、按全生命周期的资产负债闭环管理。保险资产配置提前介入产品定价和开发,负债端的压力要向资产端传导,而资产端的压力也要反向传导至负债端。另一方面,要根据负债端所面临的市场变化,主动优化大类资产配置,调节资产久期,减少保险资产与负债在期限、收益和风险上的错配。

提升自己的长期投资能力

大家保险集团原总经理徐敬惠指出,寿险经营是跨周期经营,所以资金一定要跨周期配置,才能确保保险资金能够获得稳定的回报,为客户提供稳定的保障。但有的寿险公司违背了这样的基本规律,过度追求某一个时段的高收益,结果业绩大起大落,这不是寿险公司应该做的事。随着利率下行,不少保险业人士感受到保险资金再投资难度加大。为此,当前要加强寿险公司的长期资产配置能力。友邦人寿首席执行官张晓宇指出,在国外,保险公司的长期资金是资本市场的压舱石。

增加利源,进军康养

当前很多寿险公司通过自建或链接的方式进入康养领域,利用康养提升保险产品的客户价值。未来,康养业务不再只是发挥协同作用,而是会成为新盈利点。据中国太保寿险总经理蔡强介绍,太保整体在构建这个生态圈时,对康养业务的定位就是未来要成为盈利中心,这将是太保下一个三十年的新利源。此举将有效地减少寿险公司对利差的依赖,应对低利率时代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