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03-27 09:09
□朱道才 潘理权
种粮农民是粮食安全最能动的因素,保护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种粮积极性,能为粮食安全提供不竭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完善种粮利益机制的高度重视。要大力推进粮食全产业链发展,加快推动“粮仓”向“厨房”“饭桌”转变,拓展提升粮食产业链、价值链,切实提高种粮收益和种粮农民收入。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让农民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目前,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1%,科技进步助力粮食安全效果显著。在种植技术方面,除了智慧温室和农用无人机普遍应用外,北斗卫星导航、航天育种在农田机具遥感监测、水肥施用和优良品种选育中广泛应用,农业种植整体朝着大规模的机械自动化和生产智能化的设施农业发展。
可探索以目标价格为方向的补贴制度,推动玉米大豆种植补贴、水稻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向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转变。建立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动态调整机制,推进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确保农户收入稳定。建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金,按照“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在确定主产区粮食亩均收益标准的基础上,明确国家财政和粮食主销区补偿金支付标准。统筹建立粮食专项财政补偿体系,加大向粮食主产区转移支付。建立奖励资金集中用于发展粮食生产的机制,提高产粮大县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积极性。
(朱道才系安徽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乡村产业经济技术体系副首席专家;潘理权系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副校(院)长、教授,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