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03-06 07:28
□记者 朱艳霞
当前,安徽正着力打造推广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合肥模式”。据悉,安徽省、合肥市携手清华大学共建了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率先建成“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系统”,实现城市生命线管理“从看不见向看得见、从事后调查处置向事前事中预警、从被动应付向主动防控”的根本性转变。
保险业也积极参与其中。近日,安徽银保监局一级巡视员袁成刚在接受《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合肥模式”所倡导的城市公共安全主动感知、智能预测和应急联动,契合财险业从事后调查处置向事前事中预警的风险减量服务转变的方向。
安徽银保监局鼓励保险业与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等权威第三方机构合作,加速补齐保险机构在风险隐患识别、物联网感知、多网融合传输等方面存在的技术短板,降低火灾事故、燃气爆炸、城市内涝、轨道交通事故等隐患概率。
一场深层次变革
《中国银行保险报》:您怎么理解“风险减量服务”,它有哪些内涵和外延?为何要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
袁成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特别强调,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对财险业而言,通过风险减量服务主动作为,既可以经由科技创新推动经营模式更新,延伸行业承保基础面,又能推动社会风险总量的逐步下降,助力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水平,进而实现客户、行业和社会的多方共赢,是新时代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传统上,保险机构所开展的风险管控活动,主要从属并服务于保险补偿。这些活动从降低赔付成本出发,偏重灾后事后、依赖大数法则、讲求财务处理。保险业对以社会风险控制为目的,通过定期接触非出险客户、提供必要的实物支持等的风控服务,认识和步调尚不一致。灾害事故发生后,即使及时支付了理赔款,也被认为是理所应当,人民群众观感并不突出,行业有为但不一定“显位”。
新时代呼唤新的解法,“风险减量服务”的提出,为财险业如何深耕这一领域提供了指引。一方面,通过主动提供服务,做好风险评估、教育培训、隐患排查、应急演练、监测预警等工作,从源头减少风险隐患、降低重大风险损害,让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高,让经济社会安全运行预期提升,让发展型消费提振,让社会风险减量的结果可及可感。
另一方面,风险减量服务的推行,也是一场考验行业自身定力、毅力的深层次变革。行业需要走出服务成熟期、规模型企业的“路径依赖”,克服提供综合性、跨区域风险减量方案的“本领恐慌”。行业应从产品思维、“营销”观念转变到以风险减量服务创造比较优势和增值价值。
四方面发力风险减量服务
《中国银行保险报》:经过几年的探索,财险业风险减量服务形式丰富、手段多样、覆盖多险种,但是保险经营基本上还是财务型控制被动经营,同时客户的体验感并不强烈。随着《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印发,您认为行业应如何更好地开展风险减量服务?
袁成刚:诚如问题所言,近年来财险业风险减量服务在若干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发展空间仍巨大,服务至广大而尽精微是贯穿始终的行业命题。《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给出了细化的指导方向,下一步就需要行业聚焦发力。
我认为财险业开展风险减量服务,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聚焦目标定位,加速构建服务生态。要把保险服务的政治性、人民性落到实处,提升风险减量服务的触达率,如重大灾害预警提醒、季节性风险趋势分析、常态化风险培训等,可以在客户同意的前提下,形成规范化集中推送。
二是厚植创新基因,积极形成风险服务标准。要结合不同业态的安全生产标准和行业主管要求,探究不同细分领域关键风险因素,进而有针对性优化保险产品体系。
三是做好典型示范,塑造行业服务标杆。要围绕本地重点产业链部署保险服务链,通过集中展示、统一管理、平台化服务、一揽子运作等方式,提升服务的可获得性和便利性,增强企业参与度,把示范的“盆景”变成推广的“风景”。
四是用好险资力量,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对于战略意义大、发展潜力足、安全要求高的新兴产业,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适度推动险资运用,形成“险资+产业”风险管理共同体。
直面生产一线 提供定量服务
《中国银行保险报》:请您介绍一下安徽保险业在“城市公共安全”风险减量服务方面的实践探索,有哪些好的经验?
袁成刚:近年来,安徽全省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实现“皖美”跃升。在银保监会财险部的直接指导下,安徽银保监局引导保险业聚焦城市公共安全领域难点堵点,探索风险减量服务,保障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
2022年组织全行业开展“服务质量提升年”系列活动,指导全省安责险承保机构走进高危行业领域,直面生产一线,定量开展隐患排查、应急演练、风控宣传等风险减量工作。通过行业的细致服务,全年累计走访企业5197家,开展事故预防技术服务等风险减量活动3442次,举办安全教育专场培训963场,化“安全生产月”为365个“企业安全日”,保障全省安全生产态势平稳向好。
同时,看得见、摸得着的风险减量服务也进一步激发了安全生产主体的投保意愿,2022年,安徽全省安责险有效覆盖29万家生产主体,同比增长100%。
面对社会公众对人脸采集信息的隐私安全性问题,安徽银保监局引导行业研发并成功落地国内首款量子安全保险,结合量子安全通信技术,为社会安全领域涉及的居民隐私数据和行为信息进行量子加密,同时依托保险为量子技术运用提供责任风险保障兜底,为居民隐私数据提供“量子+保险”的双重保险锁。
此外,在“保险+服务+科技”协作模式下,安徽保险业积极引入消防托管模式。该模式对社会单位进行事前消防隐患筛查并整改、事中智能监测预警、事后引入保险补偿机制。目前已服务各类企业2.9万多家,接入楼宇面积超8亿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