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深读> 【深读】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深读】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02-22 08:07

编者按:

今年初,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考察时指出,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因时因势运用总量和结构性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支持,为维护宏观经济稳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日前,人民银行宣布延续碳减排支持工具等三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并指出下一阶段结构性货币政策将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面对结构性货币政策,商业银行如何快速跟上?


架起资金供需“桥梁”

□记者 胡杨

武汉某物流公司是湖北一家主营普通货物运输的企业,经营着80余台货车,聘有100多名司机,服务半径覆盖整个湖北省。2022年以来,人力成本和节节攀升的油费给公司经营带来了不小压力。在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政策支持下,这家物流公司很快获批了200万元信用贷款,解了燃眉之急。这是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作为让金融活水得以“精准滴灌”的重要抓手,过去一段时间以来,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等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支持了货运物流、绿色发展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维护宏观经济稳定作出重要贡献。

打通交通物流“任督二脉”

交通物流是市场经济的“大动脉”,只有通行顺畅,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健康。2022年,人民银行联合交通运输部设立总额1000亿元的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支持道路货物运输经营者和中小微物流(含快递)企业。

再贷款是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与银行直接发放贷款相比,再贷款最大的特点在于确保了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的直达性、精准性和有效性。通过再贷款的运用,银行能够降低资金占用,减少资金成本,留存信贷额度继续支持重点领域。

在国盛证券固定收益团队看来,1000亿元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采用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贷款本金支持比例100%,按季发放,意在推动交通物流破堵为疏。

交通银行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交通运输是保障民生的重要支撑,畅通物流“微循环”,支持货运物流保通保畅,是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的具体体现。

因此,2022年6月,交通银行制定下发了运用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相关通知,根据人民银行要求,迅速排摸具体客群需求,通过调整还款期限、降低融资利率,缓解其短期经营压力,在遵循商业化、法治化原则的前提下,推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迅速、精准直达经营主体。

政银企三方共享关键信息,更能架起一道连接资金供需两端的“桥梁”。据上述负责人介绍,交通银行各地分行与当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均建立了政银企对接机制,积极开展“两企两个”(道路货物运输企业、物流配送企业,道路普通货物运输个体工商户、个体货车司机)融资对接专项行动,通过进园区、进协会、进企业等多种方式,打通金融助企纾困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嵌入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开设的“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在线申请”系统后,截至2022年9月末,经信息中心推送的白名单企业累计在交通银行获得贷款9.8亿元。

“协调搭建产融信息对接平台,定期向金融机构发布产业政策和行业动态,及时推荐优质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能够帮助金融机构降低行业风险。”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认为,未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进程中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不仅需要货币政策持续发力,也需要其他方面配套性的政策支持,从而形成合力,继而在政策引导、产业发展和商业可持续层面建立平衡。因此,结构性工具的使用既要兼顾短期和长期,也要更加注重与相关政策的协调配合。

随着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延续实施,金融支持交通物流保通保畅的力度也将进一步增强,助力交通物流业高质量发展。

碳减排支持工具造就银企“双赢”

除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之外,碳减排支持工具也是2023年延续实施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人民银行明确,碳减排支持工具延续实施至2024年末,将部分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纳入碳减排支持工具的金融机构范围,进一步扩大政策惠及面,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

在山东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大唐东营发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唐东营”)决定上马“上大压小”产业升级项目。所谓“上大压小”指的是关停老旧、规模小的机组,上马大容量、高参数的机组。通过“小改大”,电力企业能够淘汰落后产能,改进生产工艺,进一步助推当地经济绿色转型发展。

事实上,随着我国对风电和光伏产业并网提出新的要求,储能、制氢等产业开始兴起,风电和光伏产业的内涵在不断扩大,建设大型综合清洁能源基地已成方向。而看似简单的一句“产业升级”,背后是真金白银的投入。以2022年完成试运行并正式投产的某“上大压小”60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为例,其总投资就达到约30亿元。

正是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推出,让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不再受到掣肘。自2021年碳减排支持工具创设至今,各全国性金融机构围绕人民银行明确的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三大领域,持续加大信贷投放,助力煤炭、火电等涉煤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进一步扩大绿色金融产品的覆盖面和市场影响力,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考虑到大唐东营发电“上大压小”产业升级项目有利于淘汰高污染产能,对区域生态环境改善、能源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农业银行东营河口支行主动对接需求,为企业新增授信5亿元。

“在农行的支持下,‘上大压小’产业升级项目得以采用世界最先进汽轮发电机组,能耗达最低水平。”大唐东营发电有关负责人表示。具体来说,关停54.2万千瓦小火电机组,淘汰落后、重污染的老旧装备,新建两台100万千瓦临界燃煤发电机组,装配高效电袋除尘、脱硫、脱销和在线烟气监测装置,进一步降低大气污染浓度;配套建设海水直流冷却系统,工业用水采用海水淡化,生产废水全部综合利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更重要的是,碳减排支持工具的落地,不仅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了充足资金,还对金融机构自身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德意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银中国”)副行长尹桢表示,由于德银中国开展绿色金融业务需同时满足德银集团的可持续金融框架和中国的绿色金融监管标准,由德银中国绿色金融业务评审委员会进行筛选和评定,因此,德银中国积极推动中国与国际ESG分类标准的趋同,并于2022年6月在中国完成首笔符合《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更新版)》这一全球ESG标准的贸易融资交易。未来,德银中国还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发挥德意志银行在全球ESG和绿色金融框架设计领域积累的丰富能力与经验,协助更多中资企业客户实现其ESG发展目标。


相关链接:

持续做“加法” 小微金融服务求长效

记者观察:考验银行“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