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绿金> 推动绿色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

推动绿色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3-01-12 09:32

□朱贺天戈

普惠金融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商业的可持续性。如果加上绿色元素,绿色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问题就尤其突出。对此,笔者提出两个思路以推动绿色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适应性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设

适应性绿色金融体系,即,因地制宜发展绿色金融路径规划体系。以我国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湖州为例。首先,湖州的自然禀赋为绿色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湖州在太湖南畔,紧邻上海、杭州和苏州这3个大型城市,拥有很好的自然资源,并具有很好的旅游禀赋,作为绿色普惠金融重点发力的行业之一,绿色旅游产业是湖州的一张名片。其次,湖州的产业有“小、轻”的特征,以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为主。这样的特征决定了绿色金融在湖州的发展本身就有普惠特征。对于拥有与湖州类似的自然禀赋、工业基础与产业结构的地区,在推动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上具有天然优势。而对于不具有如此特征,以国有企业、大型企业、资源型企业为主的地区,应该寻求不同路径。“以大带小”、绿色产业链协同、重工业、碳密集行业转型金融工具等可能是当地推动绿色包容性发展更优的解决路径。

因此,对于各地绿色转型的金融支持方法应该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域特征选择不同金融支持方式的机制,科学选择绿色金融发展路径,大力建设适应性绿色金融体系。

具体做法:一是要编制适合于本地区的资产负债表、产业结构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等,并据此掌握本地区的发展优势与劣势,针对不同禀赋的地区采取不一样的金融策略。如拥有和湖州类似的产业和自然禀赋的地区可以学习湖州的政策经验,而对于重工业城市转型则应该多考虑转型金融的策略,注重失业帮扶与再培训、不达标中小微企业改造与重组、产业链协同等策略。二是要衡量本地区的金融资源密集度。对其他政策未重点照顾的地区,如何避免绿色金融对于普惠金融的挤占效应和对中小微弱的排斥效应是绿色金融资源不充足地区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同时,将绿色金融资源运用到最高效的绿色包容性发展路径上也是重中之重。

选择合适的绿色金融发展道路,减少绿色金融对于普惠金融的挤出效应,寻求适合本地区的绿色包容性发展策略是推动绿色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李月敏/制图

绿色利益共同体的建设

寻求建立绿色利益共同体。这个利益共同体既包含政府、金融机构,也包含各种类型的企业和消费者个人。形成以产业链引领、供应链为串绳的绿色利益共同体,在绿色产生真实效益上做文章是推动商业可持续的重点。目前,绿色普惠金融体系重点还是关注“贷”这一部分,但是这会出现一个问题,某个企业或者个人接受了绿色金融的资源并通过绿色生产提供了相应的绿色产品、绿色服务,但是绿色溢价不能覆盖绿色成本,或者绿色溢价引发需求下降,这便会引发商业不可持续的问题。巴西的一份研究指出:如果考虑绿色产品带来的效用提升,人们可以接受的溢价平均约为25%,而如果不考虑绿色产品本身的效用提高,单纯从社会和环境考虑出发,民众愿意支付的绿色溢价低于10%。由此看来,绿色溢价的接受程度在发展中国家可能并不高,如果以单独的企业或者个人,尤其是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则很难寻求绿色溢价的接受市场,从而无法形成正市场反馈。此时,建立政府、金融机构、市场主体和消费者的利益共同体则显得很重要(见下图)。

所以绿色利益共同体的建设应该是政府、金融机构在为市场主体提供绿色金融资源的同时,寻找绿色溢价的“买单方”。比如大力推动整体的绿色产销链,在“销”上实现真正绿色外部性内生化。其核心是政府和金融机构在“贷”的同时,为“销”提供资源。比如,某市政府与大型绿色有机超市签订合作协议,将该市绿色生产的农产品进行设计与贴标,以高于传统农产品价格售出,覆盖绿色溢价。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获得了绿色发展的契机、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放出绿色金融资源、市场主体在实现了绿色改造的同时获得了经济效益,目标消费者也获得了绿色有机食品,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绿色利益共同体,并且持续保持正向反馈,极大程度上保证了绿色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同时,在此过程中,绿色金融体系也能发挥其引导的作用,推动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消费、推动绿色消费金融的发展,倒逼产业链绿化。

绿色金融向深、向小是实现“双碳”目标的趋势,普惠化的趋势意味着进入发展的深水区。在政策目标的引导下,商业可持续问题是此阶段发展的重中之重。建立适应性绿色金融体系和绿色利益共同体机制则是可行的实现渠道。

(作者系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