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深读> 【深读】数字经济与金融发展

【深读】数字经济与金融发展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2-12-14 09:19

编者按:

当前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和支持助推数字经济发展作用,也已成为各地重点关注和推进的方向。截至目前,浙江省、广东省、广州市、河南省、河北省、江苏省、北京市等省市已陆续发布数字经济相关促进条例。对于金融业发展有哪些利好?各地有哪些差异?本专题将进行深入探讨。

推动数字经济与金融业融合发展

□李勇坚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2016-2021年间数字经济总体规模从22.6万亿元增长到45.5万亿元,年均名义增长率达15%,差不多是同期GDP增速的2倍。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金融创新发展构筑广阔舞台,为金融数字化注入充沛活力,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快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引擎。

11月25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北京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北京市数字经济发展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顶层设计。与此前其他省市(浙江省、广东省、广州市、河南省、河北省、江苏省)发布的数字经济促进条例一样,《条例》对数字经济和金融业融合发展也作出具体安排。

数字技术提高金融业效率

一是鼓励利用数字技术提高金融业的效率,推动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在整体上具有工具性质,能够为全社会所有行业所有领域赋能,提高这些行业的效率和效能。对金融业来说,也是如此。《条例》明确提出,推动数字金融体系建设,支持金融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人民银行于2021年底印发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明确提出,要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将数字元素注入金融服务全流程,将数字思维贯穿业务运营全链条,注重金融创新的科技驱动和数据赋能,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省市的条例也有类似规定。当然,由于各省市自身金融基础条件不一样,对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重点领域也不一样,北京市提出在推动“支付清算、登记托管、征信评级、跨境结算等环节”数字技术深度应用,并强调丰富数字人民币的应用试点场景和产业生态;而广东省则将重点放在“优化移动支付应用”,并探索“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和国际合作”,这与广东省移动支付产业发达,进出口贸易量大有关系。

在实践中,数字金融服务可以使用户随时随地享受高效金融服务,改变了传统金融中介方式,拓展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和场景,使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应对更加激烈同业、异业竞争、多变市场环境和满足个性化客户需求的需要。通过对金融业前、中、后台进行数字化再造,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发和运营模式,金融业呈现服务智能化、业务场景化、渠道一体化、平台生态化发展趋势,其发展空间也进一步扩大。有数据表明,中国银行业来自数字化渠道收入占银行总收入比,将从2017年的15%跃升到2022年的45%。

二是重视数据作为金融业关键生产要素的重要性。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动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2020年1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更是开宗明义地提出:“数据是国家基础战略性资源和重要生产要素”。对金融业而言,数据更具有核心与关键作用,无论是金融业的风控、反欺诈、反洗钱,还是流程优化、合规经营、客户体验等方面,都需要以数据为基础展开。

三是利用数字技术推动金融业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金融业应立足实体经济,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金融行业利用数字技术,能够提高其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效率与精准度。在这个方面,各省市的数字经济条例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供应链”。《条例》将“供应链金融”作为产业互联网平台提供的一种创新服务予以重点支持。而广东、江苏、河南等地则强调“金融与产业链、供应链融合”。

供应链金融是一种集信息流、物流、商业流和资金于一体的金融活动,是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有效方式之一。但是,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模式过度依赖于核心企业的信用或担保,只能覆盖到与核心企业有直接业务关系的企业,且风险较为集中。而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能够利用可利用交易物流、商流、仓储等数据信息进行精准、高效的服务监控,并从行业前景、企业信用、税务数据、工商数据、社保缴纳等多渠道获得数据,对供应链中各参与主体的风险水平进行精准画像,全面评估还款能力,为其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例如,利用区块链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可以解决仓单质押融资中的监管等问题。仓单质押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重要模式,但仓单质押产品由于受季节性影响较大,且涉及大量的资金周转,因而风险较高,这使得金融机构不愿意从事仓单融资活动。因此,尽管市场上的仓单融资需求较大,实际的市场融资规模却很小。如果想解决市场上仓单融资供不应求的局面,满足企业的仓单质押融资需求,则必须解决仓单质押融资的监管问题,而物联网技术则为仓单质押的有效监管提供了技术条件。基于物联网技术,各种传感器、监控器、检测仪等设备与智能仓管系统连接,与传统仓管系统相结合,实现对仓单的智能管理和风险防控,数字化和标准化仓单的交易过程。而为了避免物联网的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篡改,可以将数据进行实时存入区块链,从而实现随借随还、线上质押、实时解质押、风险预警等功能。

规范数字金融有序创新

推动数字经济与金融业融合发展,也带来了安全与治理问题,各地的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对这些问题都有所回应。

《条例》专列一章“数字经济安全”,对此进行规范。而其他省市的条例都有类似的条款。与安全相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数字经济与金融融合过程中的治理问题,这既有数字经济的共性问题,包括数字鸿沟、技术排斥、算法歧视、隐私泄露等,也有数字经济与金融业融合发展带来的特定问题,如数字金融业态创新所带来的生物信息识别、衍生业务等问题。这要求创新金融监管手段、完善治理体系,以加强对经济金融安全的风险预警和防控机制。《条例》明确提出,规范数字金融有序创新,严防衍生业务风险。

总之,数字经济与金融业融合发展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一个重点内容,也得到了各省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的回应,这将推动金融行业全面创新发展,并为数字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内容与篇章。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与新消费研究院研究员)


相关链接:

记者观察:适时设立首席数据官

【业界声音】从各地数字经济 促进条例看金融创新

【专家观点】借数字经济东风 助金融高质量发展

七省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金融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