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李扬说宏观】区块链技术是数字化时代的“信任机制”

【李扬说宏观】区块链技术是数字化时代的“信任机制”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2-11-17 09:14


□记者 胡杨

11月16日,在数字金融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银行保险报》首席专家团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就“为数字金融发展建立信任机制”这一话题发表看法。

“信用是金融的核心,信用是基于信任之上的。”李扬指出,与传统社会的信任机制依托“熟人社会”以及工业化时代的信任机制依托专业化中介机构不同,数字化时代的信任机制依托的是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是信任的机器,提供了一个合作方共同享有和维护的、可信的分布式账本,合作方之间可以彼此不熟悉,但可以基于“信任的机器”进行交易。区块链的核心优势是去中心化、密码安全、数据透明和不可篡改。区块链技术具备以下机制:一是引用了对等网络,建立了多方协作的数字化网络,保证参与者能平等参与社会网络合作。二是通过交易方加密数字签名验证的方式,保证交易数据来源的可靠性。三是引入分布式数据库、链式数据结构、哈希算法等技术,通过多方参与和验证的方式,提高交易记录的透明性和不可篡改,保证交易记录可信。四是引入共识算法来实现基于共识规则的交易结果的一致,保证交易规则可信。五是引入智能合约技术,通过计算机系统客观准确地按照约定内容执行合约,保证交易合约的可信。有了这样的环环保证,我们便在数字金融环境中获得了信任机制。

李扬表示,概括来说,数字化的信任机制有一系列要点:一是参与者地位平等——所谓的“去中心化”,实际上说的就是地位平等,在整个网络中,没有人能比别人获得更多信息,也没有人能比其他人拥有更大权力;二是社会参与——各方在地位平等的前提下共同参与,并且是社会化的参与,而非小集团的参与或是私人的参与;三是历史存证——所有行为都记录在案,雁过留声;四是签名转发——通过数字签名,赔上了个人信誉,然后转发;五是规则共识——事先明确规矩,各方都按照规矩办事;六是互惠激励——保证各方互惠共赢、平等参与,并确保历史存证、签名转发都遵循共同的规则;七是契约合作。

李扬认为,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将驱动生成新的商业模式,例如:作为市场信任载体的去中心化市场模式、作为制度信任载体的分布式商业模式、作为价值信任载体的价值合作联盟模式、作为资本信任载体的通证经济新模式等等,总之,区块链应用于我们的经济社会,将带来一系列的新产品和服务。

提及区块链和互联网,就不得不谈到平台经济,区块链+互联网催生了平台经济的出现。李扬坦言,平台经济近年来确实产生了一些问题,但要看到的是,平台已经是同市场、企业相并列的第三类资源配置方式与机制,代表着经济发展的未来。平台具备依赖用户高度参与、供求双方信息准确匹配、双边网络外部性,以及大规模跨界等一系列特征,这就使得平台在未来将会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事实上,现阶段,我国越来越多的人口进入“零工经济”范畴,据人社部统计,去年就有2亿人打零工,而这些零工绝大多数都与各类平台密切相关。举例说,全国满天飞的快递、网约车,甚至网上带货,都是搭建在某种互联网平台上的。必须注意到,平台经济的运行机制与现有的经济组织是不同的,它是平的、网络化的、多元的、去中心的和去边界的,我们在讨论信任机制的时候,也要对平台经济给予很大的关注。

“万事皆有两面。”李扬总结称,数字化手段能弥补人性的缺陷,弥补人造制度的缺陷,但同时也可能出现“数字化背叛”,也会有欺骗、偷盗、合谋、舞弊、贿赂、取代、攻击、破坏等致命的问题。因此,在现阶段大规模地推进数字化,讨论如何用数字化来改造金融、改造经济、改造社会的同时,也要启动前瞻性研究,研究数字化防范渗透和覆盖之后,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哪些新问题。社会发展就是这样,在不断解决旧问题的同时,不断产生新的问题,然后再创造新的科学技术去解决它们,如此波浪式前进,人类历史就是这样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