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主旨演讲> 黄新平:围绕客户需求变化 深耕产业链创新转型

黄新平:围绕客户需求变化 深耕产业链创新转型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2-11-10 15:04

中国银行保险报网讯【实习记者 杨雨萌】

11月10日,由《中国银行保险报》主办的2022第三届中国寿险业转型发展峰会在贵州遵义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为“以人民为中心 走好高质量转型之路”。泰康保险集团副总裁、泰康人寿常务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黄新平在峰会上表示,长寿时代对于保险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寿险业高质量转型的基本思路是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客户需求变化,在专注主业的同时延伸服务产业链,以创新迎接转型。


泰康保险集团副总裁、泰康人寿常务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 黄新平

以下为发言全文:

各位来宾、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参加这次峰会第三环节的发言,我今天上午给各位领导汇报的主题是:围绕客户的需求,专注主业,深耕产业链,推动产品、服务和投资模式的创新。

今天,高质量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对于正在处于结构性调整阶段的中国寿险业来说,高质量的发展更是必由之路。寿险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在高质量转型的机遇和挑战中坚定前行。人民的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如今,“健康中国”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是党和政府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的重要力量。“十四五”时期我国将步入中度老年化社会,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一系列应对老年化的要求,将积极应对人口老年化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银保监会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出台多项政策文件,引导寿险行业探索将商业养老金融产品和养老健康长护能服务衔接的道路,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如何发挥保险风险保障公司个独特的优势,提出市场化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的水平,满足人民多样化健康养老需求,助力国家构建多层次保障体系,已经成为时代赋予寿险行业新命题,也是寿险行业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分几部分作一个汇报:

第一,寿险业转型的背景。

我们看到寿险业这几年依然还处于结构性调整的阶段,特别是《中国保监会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发布以后,2017年以来,我们看到这几年寿险业连续开门不红,业绩下滑还是比较严重,同时整体首续期保费负增长。

传统寿险业中,代理人队伍目前的行业增员红利走到了尽头,队伍近乎腰斩。2019年高点的时候900多万,到去年底500多万,还有继续下滑的趋势。从产能来说,代理人平均产能和美国、日本等国际水平还差距很大。从产品结构来说,寿险行业核心产品有年金类、重疾类和健康类,年金产品在以前能保持万亿的水平规模,而目前新单保费规模大概2400亿,下滑非常严重。

整个行业在纷纷寻求转型,从科技、医养服务领域试水突破,力求开展过去大进大出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在这样的结构性调整的背后,实际上是需求结构的变化,还有金融行业内部竞争的结果。

第二,需求变化带来寿险业结构性的变化。

传统的人寿保险,从历史上看是为了解决死亡风险、提供保护和保障而产生,在今天,我们更多是为了解决养老问题,满足由长寿带来的健康需求,实际上新的需求产生了,也提出了新的筹资模式问题。

家庭式养老难以为继,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人口寿命每十年延长2-3岁,人类正在进入长寿时代。在计划生育的背景下,过去家庭模式的衰落,核心家庭的兴起,“422”、“421”的小家庭结构,使传统防范抵御养老风险的养儿防老、家庭互助模式难以为继,养老也成为经济和精神上的负担。

同时,长寿时代也是一个健康的时代。整体的健康需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人长期带病生存,我们看到现在人们的主要疾病表现在脑卒中、心脏病、肿瘤、慢阻肺等重大慢病上,而且多病共存,一般到年龄后段的老年人都有三种以上主要疾病缠身。有数据显示,老年人医疗开支是年轻人5-8倍,65岁以上老年人的医疗费用占其一生的医疗费用超过70%。另一方面,就算没有疾病,我们也面临着身体机能衰老的挑战,包括失能、失智和精神上的孤独。现在独居老人特别多,老了之后慢慢退出历史舞台,社会角色、家庭角色的变化都会让其心理产生巨大变化,需要老年人逐步适应。

这几年,我们看到传染性疾病并未远去,尤其是新冠病毒,在其影响下,受到最大挑战的是老年人群体。长寿时代,人的平均寿命更长了,需要更多的养老金,也需要更多层次、多支柱的保障体系和服务。

第三,面对长寿时代的客户需求,保险公司需要解决好筹资的问题。

一是客户需求产生了本质的变化。死亡风险逐步下降,死亡保障需求随之逐步降低,而长寿、健康、财富的需求持续上升,在解决这个需求的过程中,筹资的模式面临着挑战。过去我们靠家庭互助解决养老和医疗筹资,在工业化时代,用现收现付方式,包括第一支柱、第二支柱养老金、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险制度,解决代际之间养老负担并互相供给。但是随着长寿时代来临,家庭的缩小,这种传统,不管家庭互助还是代际互助,用年轻人养老年人的这种筹资模式难以为继了。这是一个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必然会转向以积累制为核心及特征的第三支柱。目前,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占比很大,第三支柱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当然这个差距也是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完善养老金、社会保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是在筹资端,我们经常面临的问题是心理上的惰性,不着急,我们习惯顾当下满足,追求短期收益。我们也做过客户调查,60%以上的人对未来是否要进行养老提前准备?要准备多少钱?在认识上和准备上都是不足的。所以保险公司不应该把我们的核心定位放在短期的市场上,而应是放在长期的,特别是年轻和康养资金筹集的市场上,年金的筹资可以发挥出长期的福利效应。

第四,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

保险公司应围绕长寿时代下养老服务和筹资的需求,来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根据数据显示,我国目前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口数大概在6500万左右,要解决更大范围面的需求,就要调动更广大人群的筹资积极性,更主要的是真正去解决老年人口对养老服务的真实需求。这几年,我们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向养老服务的纵深发展,最根本的方法是主业的延伸,围绕主业解决养老服务问题,围绕真实需求来推动人们对于养老的认识、对于未来养老观念的变化以及对于长期年金的积累意识。

另外,在筹资领域,由政府组织筹资缴费具有一定强制性和效率,但是对于商业保险机构而言,我们的筹资模式主要是由客户自主购买商业健康保险,所以健康保险的筹资,最大的障碍还是逆选择。寿险公司要对抗逆选择,就要采取大量控费手段和措施,成本高,效率也低,如何把健康保险的筹资模式做大,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出杠杆的作用?应该是通过健康管理、健康服务的创新,在管理和服务过程中,也就是控费的过程中,探索更多创新空间。

今天,我们的医养服务还不能完全适应高速推进的长寿时代的发展和老年化发展的需求,我们还有相当大的结构性差距和结构性缺口。根据卫健委数据来看,到2021年底,65岁老人占比达到14%,巨大的养老服务需求,和低水平支付能力,成为中国养老的结构性困境。医养资源在供给端配置总量严重不足,在健康方面,除了急性期治疗,康复、护理、长护、安宁、临终关怀等领域都存在总量不足。所以,我们在养老服务和健康服务两大领域通过商业手段都还有巨大发展空间和创新空间。

最后的结语,长寿时代的社会也是社会物质文明持续进步、财富积累、医学技术不断发展的结果,这方面经验前所未有,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下,保险业特别是寿险业,高质量转型的基本思路还是要坚定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围绕客户需求变化,在专注主业的同时延伸服务产业链,包括在投资模式上进行创新。所以泰康提出,初心不改,创新永续,商业向善,不断提高创新和服务的效率,最终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为人民服务的理想。

以上就是我跟各位领导汇报的内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