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十年“赶考”路 踏上新征程

十年“赶考”路 踏上新征程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2-10-12 07:57

□实习记者 许予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银行业保险业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屡创佳绩。

银行业作为我国体量最大的金融部门,在稳定经济基本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十年来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服务质效显著提升;保险业充分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两种功能,既为巨灾、疫情等突发事件拉起“防护网”,也致力于为老百姓医疗、养老等“人生大事”兜底;信托业不断通过转型塑造自身核心优势,在财富管理、社会服务等领域发挥作用。

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与民生百业正逐渐走向“水乳交融”。

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逐步形成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资源分配更加合理……十年来,我国银行业保险业取得长足发展。

据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介绍,截至2022年6月末,我国银行业总资产367.7万亿元,居世界第一位。保险业总资产26.6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过去5年,银行业的信贷规模年均增速11.8%,超过资产规模年均增速约4个百分点。目前,大病保险已覆盖12.2亿城乡居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超99%。

在规模保持合理增长的同时,金融资源在不同地区的配置也更趋合理。银保监会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县域平均银行机构8.8家、保险机构15.8家,金融资源向县域和乡村配置的比例不断提高。金融结构与我国经济体制、经济发展阶段、金融传统习惯和需求特点基本适应。

随着银保监会持续加大对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业务的监管力度,推动资管新规平稳落地,近年来,我国金融风险也在持续收敛。“过去十年,银行贷款和债券投资年均增速分别为13.1%和14.7%,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同业理财、信托通道较历史峰值大幅缩减,金融脱实向虚得到扭转。”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在介绍十年间银行业保险业取得的成绩时表示,目前,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逐步形成。

为经济薄弱环节注入金融活水

在“脱实向虚”问题逐步缓解后,进一步提升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成为驱策金融“赶考人”不断前行的动力。

一方面,大力开展普惠金融,让资源流向实体经济中缺乏韧性的领域,这是“破题”的关键之一,也是金融机构正在发力的方向。目前,全国大中型银行普遍设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或其他专营机构,“俯下身”将优质的金融产品、服务送到更基层的地方。地方中小银行也在坚守“支农支小”定位,通过加快数字化转型来提升服务效率与风控能力。大中小银行全面投身普惠金融业务,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

根据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目前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普惠型涉农贷款年均增速分别达25.5%和14.9%,大大高于贷款平均增速。人均银行账户约9.5个,普惠金融覆盖范围和可及性显著提高。农业保险为农户提供风险保障从2012年的0.9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4.7万亿元,为灾后重建提供了关键资金保障。

世界银行发布的《2021年全球金融包容性指数报告》更是指出,中国的银行账户拥有率、数字支付率、女性拥有账户比例、通过银行账户或移动支付账户储蓄的比例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另一方面,随着新型制造业、清洁能源产业等新领域崛起,金融供给侧也需加速转型,由传统的布局房地产、重资产制造业向布局新兴赛道转变。

近年来,多家商业银行纷纷建立科技支行,从体制机制、人才培养、产品建设、服务理念等多个维度提升服务科技型企业的能力。为新型制造业企业提供全周期、“陪伴式”服务正成为越来越多商业银行的共识。保险方面,目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已覆盖20多个高环境风险行业;为支持科技创新发展,保险公司持续发力科技保险、知识产权保险,科技保障保险保额逐年增长。《中国信托业发展报告(2020-2021)》指出,在新发展阶段,信托业要进一步服务实体经济,在战略新兴产业、新型城镇化建设、碳中和等重点领域加大资金支持,加大资本市场参与力度,为资本市场增加长期资金。

正如人民银行在《2022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的那样,中长期看,我国信贷增长将更加重视总量稳、结构优,绿色投资、“两新一重”等新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为信贷增长提供支撑。

未来,银行业保险业将持续提升对实体经济新增长点的支持质量和适配性,确保经济发展走得稳,确保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走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