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点绿成金”为美丽中国赋能

“点绿成金”为美丽中国赋能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2-10-12 07:57

□记者 仇兆燕

曾经,蓝天白云成了北京市民心目中的“奢侈品”,遇上好天气朋友圈摄影大赛必定会“鸣锣开赛”。而如今,蓝天白云已成为日常“标配”。

9月1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数据显示,北京的重污染天数已经从2013年的58天降到了2021年的8天,今年到目前为止只出现2天。

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的背后是我国在气候变局下不断探索、不断变革的结果,其中也离不开绿色金融的推动。

“绿金”发展驶入快车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多地出台了水权交易管理办法,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水权交易,促进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

主要生产化工产品和生态肥的山东临沂某企业集团,近年来持续开展节水改造升级及取水资源设施建设等工作,年节水量达到76万吨,被当地多个部门评为“2021年度山东省节水标杆单位”。了解到该企业存在融资需求后,工商银行山东省分行为其量身定制用水权质押贷款方案,3个工作日便完成方案设计、调查、审批、质押登记、贷款投放等流程,成功发放了1100万元贷款。这是山东省首笔工业生产企业用水权质押贷款,协助企业有效盘活无形资产权益,支持企业节水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发展。

类似这样的“首次”不仅存在于水资源领域。2021年4月,浦发银行为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发行2021年度第一期绿色中期票据(碳中和债)。债券发行金额8.4亿元,用于支持旗下8座风力发电场建设,总装机容量达446.18兆瓦,每年可减排67万吨二氧化碳。该笔债券被国际气候债券组织正式认证为气候债券,成为国内市场首单非金融企业境内外双标认证的碳中和债。

除去绿色信贷外,绿色保险的发展也驶入了快车道。记者从中国人保获悉,为服务能源转型,中国人保为大型发电类央企的绿色能源项目提供1.6万亿元风险保障;发挥再保险的风险保障作用,护航能源供应和行业转型,创新海上风电再保险保障机制等。

上述案例,都是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支持绿色基建的缩影。伴随着金融机构大力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涵盖了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碳金融产品等在内的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正逐步形成。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我国本外币的绿色贷款余额已经接近1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存量规模居全球第一位。2021年,中国境内绿色债券发行量超过了6000亿元,同比增长了180%,余额达到了1.1万亿元。

金融机构勇当“碳”路者

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耗仍是以煤炭为主。未来碳减排的重点之一是降低煤炭消耗,并提高其清洁低碳化利用能力。这就需要对企业减排形成激励机制,碳市场的建设必不可少。

截至今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已上线交易一周年。期间,围绕碳市场已落地上千家公司,金融机构也在其中由试点向深度参与全面转型,从支持全国碳市场建设,到助力构建多层次碳金融市场,作出显著贡献。

“全国碳交易市场开市以来,我行先后落地了全国碳排放配额质押融资、碳中和债券、碳交易撮合、碳汇质押融资、挂钩碳中和债券指数的结构性存款等一批具有推广价值的'首创、首单'碳金融典型业务。”兴业银行介绍,截至今年6月末,该行已有11家分行落地24笔全国碳排放权质押融资业务,质押碳配额495万吨,质押融资金额3.93亿元。其中,青岛分行等通过该产品实现对区域电力控排企业80%的覆盖。

2009年,浦发银行就开始探索发展并成功落地了碳金融业务,在全国碳市场成立之后,与全国碳市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同时先后与中碳登(武汉)、上海环交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支持碳市场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结算、市场拓展、产品创新等方面加强碳市场要素机构合作。

展望后续,兴业银行、华福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碳市场已起步平稳,未来更多的行业会纳入其中,很可能还将允许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参与,以此提高市场活跃度,并适时发展包括期货等在内的碳金融衍生品,增加交易品种类型,丰富风险管理工具。

“绿化”转型向纵深推进

绿色低碳理念还不断嵌入金融机构业务全流程。在广州市南沙中心区,有一个处处体现着科技与绿色深度融合的银行网点。圆顶环形屏不断播放绿色行业信息、碳排放与指数、绿色金融等资讯;智慧柜员机区域同步显示天气、PM指数、空气质量、碳交易价格、网点碳排放等信息;大堂内设置气候知识智能互动区,通过裸眼3D等技术实现触屏、语音互动;整体采用智能环控系统,提倡办公方式“绿色化”……这就是建设银行在2021年4月成立的全国首家气候网点——广州南沙气候支行。与传统网点功能分区不同,作为绿色金融特色网点,南沙气候支行配备了专业的气候投融资团队及客户服务专区,强化了绿色低碳理念的引导和宣传。

还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将绿色金融发展纳入顶层设计,由点及面打通业务全流程。记者从兴业银行获悉,该行早在2007年就开始研究国际碳市场,独立开发碳资产评估工具,在全国率先推出了涉及碳交易前、中、后的国际碳金融综合产品服务。

“金融机构应深刻理解环境风险将对金融安全带来的冲击,提高对于‘双碳’目标的认知是机构迈向‘双碳’目标的第一步。”博通分析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认为,金融机构通过提升自身数字化程度,真正将“双碳”目标嵌入业务全流程,最终通过内外结合的方式构建出绿色金融体系,这是金融机构“碳”路的必经之路。

除去机构自身的努力外,“双碳”目标的达成还需要每一个人积极参与,这已成为业内的共识。目前多家金融机构都开始试水个人碳账户。诚如平安集团总经理兼联席CEO、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所言:“金融机构要将居民消费行为和绿色低碳理念紧密联动,加大对绿色、循环、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用金融活水浇灌绿色发展,为全面支持居民碳减排和实现‘双碳’目标贡献绿色金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