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深读> 【深读】中小银行深耕农金

【深读】中小银行深耕农金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2-10-10 07:52

编者按:

大行下沉为中小银行经营发展带来压力,而城商行寻找战略增长新曲线的过程,同样为农商行带来新的挑战。本专题将呈现城商行下沉县域经济、“三农”领域,丰富深耕本土内涵的一系列新尝试,分析县域金融究竟具备何种“蓝海”价值。


中小银行:希望在县域

□记者 胡杨

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背景下,发展农村县域经济是落实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形成国内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选择。

可以预见,随着县域建设的推进,更多的金融资源将“从善如流”,配置到农村县域市场的各个环节,这意味着中小银行将面临更多机遇,有望享受到“三农”领域、县域市场大发展所带来的红利。

紧抓农村县域金融广阔“蓝海”

经过十年的发展,我国金融结构不断优化。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县域平均已有8.8家银行,服务网点平均有55家,金融资源向县域和乡村配置的比例不断提高。

但相较于城市,县域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与金融服务水平仍有很大进步空间。根据社科院发布《中国“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我国“三农”领域金融缺口超3万亿元且当前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仍十分普遍。

作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农商行、农信社等农村金融机构长期定位于“立足县域、支农支小”,面对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历史机遇,部分农村金融机构正探索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结合,积极主动满足“三农”相关需求,更好地推进农村县域经济发展。

一方面是提升基础金融服务质效。《关于2022年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要求,继续保持辖内基础金融服务基本全覆盖,提升基础金融服务质效,丰富服务种类。积极运用数字技术,向自然村延伸拓展基础金融服务。为此,各地也引导辖内金融机构简化网点审批程序,开辟绿色通道,优先在机构空白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新设网点,通过推广电子支付方式、布设自助服务终端、建设村级基础金融服务站等多种措施实现金融服务通村通户,打通涉农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瓶颈障碍。

另一方面是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随着农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农业产业链逐渐成熟,这也使金融模式创新成为可能。现阶段,不少农村金融机构选择依托农业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为上下游主体提供担保服务,在加大信贷投放力度的同时防范好相关风险,如常见的种植贷、养殖贷等都是差异化、定制化程度较强的创新产品。

县域业务成为新增长极

除农商行、农信社的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外,城商行也在借力下沉县域经济、“三农”领域,丰富深耕本土的内涵。

“对我们而言,做实本土金融,短板在县域,希望在县域,出路也在县域。”长沙银行在2021年年报中提出了如此表述。按照规划,该行将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统筹湖南省内几个市场,分层服务几大客群,在渠道、人才、机制、考核、产品、风控等方面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将乡村振兴与本土金融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具体来说,以县域支行为核心,乡镇支行为支撑,农村金融服务站为延伸,将金融服务延伸到“最后一公里”,将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深度融入乡村生活。数据显示,2021年,长沙银行增设县域网点9家,县域覆盖率达到92%;增设农村金融服务站901家,累计达到5700家。截至年末,县域支行客户数474.42万户,较上年末新增41.88万户。

江苏银行则已经实现了江苏省内县域全覆盖。截至2021年末,该行投向农业及相关产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逾20%,围绕江苏11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服务优质稻麦、绿色蔬菜等主导产业,投放贷款超530亿元。服务强村富民项目635个,贷款30亿元。

县域业务已经成为部分上市城商行所打造的新战略增长极。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对《中国银行保险报》表示,之所以出现这种趋势,一是推进县域金融服务是城商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县域基建补短板的重要抓手和布局方向;二是因为地市级及以上中心城市的金融市场竞争相对激烈,供给已然相对饱和,县域金融服务空间相对更大。

杨海平分析称,城商行布局县域金融在机制上比大行更灵活,产品和科技能力比农信机构更强,但机构数量不及农信机构,产品和科技能力不及大行。因此,城商行若想深耕县域金融服务,一是要依托城商行的传统优势,以银政合作为切入点,重点服务于县域基建补短板以及涉农产业、特色优势产业;二是要依托金融科技手段,推进县域金融服务创新,补足县域金融短板,包括推进财富管理服务以及场景金融服务;三是总行要杜绝战略摇摆,为县域金融布局提供资源和机制上的支持。


聚焦“中收” 实现转型

□李雷

近年来,金融环境变化对银行业经营产生深远影响。在经济增速放缓、金融监管趋严、资本边际效应递减的背景下,中小农商行面临着资本约束不断增强、资产质量持续承压、存贷利差日益收窄、金融科技赋能不足等诸多挑战,倒逼中小农商行加快轻资本转型,聚焦中间业务收入(以下简称“中收”)提升,寻求突围。

“中收”体现银行核心竞争力

中收彰显战略价值和经营理念。严峻的现实环境倒逼农商行加快轻资本转型,以更少的资本消耗、更集约的经营方式、更灵活的应变能力,实现更高效的发展、获得更丰富的价值回报。这都要求农商行要转变传统业务模式,提升中收战略地位,突出中收价值贡献,形成“理念-执行-创新-成效”的中收创造路径,并在业务、科技、组织及文化层面达成中收发展共识。

中收倚重客户基础和产品创新。早在2014年,招商银行就提出“轻型银行”的经营理念,通过前瞻的渠道布局、财富管理业务布局及强大的创新能力,奠定了优质客群的主账户地位,成为客户资金流动的中枢。平安银行自2016年开始零售转型,充分利用集团客户资源,依托金融科技优势,通过APP引流和拓宽生活场景获客,聚焦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创造新的增长极,实现中间业务多元化发展,银行卡手续费、代理及委托手续费保持较快增速。

中收构筑核心竞争力和战略护城河。探究股份制商业银行零售转型之路,为中小农商行转型发展提供指引:第一步,率先压缩对公贷款,提升资产零售化水平,降低不良率;第二步,通过布局财富开放平台,不断创新迭代产品体系,提升客户黏性,扩大财富管理规模,增加零售存款沉淀;第三步,当客户对产品的信任深化为对银行的信任,银行的经营重点聚焦至客户关系管理,而不仅是单纯推销产品,各类中间业务发展就会水到渠成,财富管理则是其中支柱之一。

农商行“中收”转型之路任重道远

目前,影响农商行中收业务的因素如下:

疫情暴发以来,国家持续出台减费让利政策,帮助实体经济走出困境。农商行等各类商业银行,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认真贯彻落实人民银行、银保监会部署,坚持与实体经济同生共荣,进一步加大减费让利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收减少。

近两年,疫情持续冲击,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大幅上升。商业风险和金融风险通过国际结算、贸易融资等渠道向银行业务层面传导,中小银行特别是农商行经营更加审慎,进一步收缩国际保理、福费廷等供应链金融业务。

为防止优质客户流失,2009年以来,随着“银信合作”的加深,中小农商行加快转型创新,不断整合资金、客户、牌照和地方资源等优势,大力发展投行业务,有效满足客户的多样化融资需求,开拓中间业务收入新的增长极。非标业务以其独特的优势,经历了高速发展的几年,但随着监管去杠杆的深化,非标业务受到影响,对应的中收业务也受到一定影响。

某些互联网企业依托资源丰富的商业平台,在移动支付领域拥有绝对竞争优势。农商行传统银行卡渠道端受到的冲击显而易见,包括自助设备、跨行取现等基于银行卡支付业务的盈利空间受到严重挤压。第三方支付机构以其全牌照优势及庞大的客户资源,通过架设POS网络和代收付费系统开展如生活缴费、线下收单等业务,与农商行在线下多个业务领域形成竞争态势,严重挤压了农商行支付领域的中收空间。

当前,理财产品告别“预期收益”时代,向“净值化”转型,理财产品打破刚性兑付,回归资管业务本源,产品风险和收益均由投资者承担,理财产品投资策略和信息披露更加透明,投资者可随时了解投资资产的盈亏情况。商业银行作为理财发行机构,盈利模式更多依赖固定的管理费用,在此背景下,中小农商行更多选择较为稳健的资产配置策略以控制产品收益风险,随着市场利率的逐渐走低,理财收益水平也逐年下降,农商行理财业务盈利空间逐年收窄。

中间业务多元化发展需持续发力

增强战略定力,坚持做小做散,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明确零售贷款占比、收益率、不良率等关键衡量指标,推动“阳光信贷”系列产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率先实现资产端零售化转型,并沉淀大量基础客户;逐步向负债端零售化传导,为发展私人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和促进中间业务多元化夯实客群基础。

强化战略定位,开阔理念思路,构筑中收新机制。农商行要充分认识到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树立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与中间业务并驾齐驱的经营理念。从组织构架、经营模式、产品设计、营销方法等方面立足资源禀赋,研究制定措施,不断优化解决方案,在经营管理机制上为中间业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同时,要加强政策研究和市场调研,充分借鉴他行等先进同业中间业务发展经验,构筑差异化、多元化的中收新机制。

聚焦财富管理,满足客户需求,提升私行品牌影响力。农商行要加强财富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有效对接财富增值和个性化金融需求,通过专业化、定制化服务,提升客户对产品的信任,逐步转化为对客户经理、财富经理的信任,最后发展为对银行品牌的信任。

推动科技赋能,丰富场景平台,增强智慧银行体验感。调查显示,客户偏好一站式、智能化、便捷化的金融服务,“科技+场景”将为金融转型下半场提供不竭的“原动力”。

丰富代理业务,提升产品质效,推动中收多元发展。丰富中收业务品种,延伸代理业务种类,为保险、教育、医疗等行业提供专项代理收款服务,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同时要提升代理产品质效,遴选市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丰富产品货架,增加产品配置种类,为客户提供综合化、全方位、专业化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作者系江南农村商业银行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监事长)


持续提升中小银行风险防控能力

□欧永生

中小商业银行的稳定发展对于推进银行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当前,中小银行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改革在深化,不良资产处置加快,中小银行正在多渠道出清风险。

中小银行蓬勃发展满足了实体经济尤其是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有效促进了市场竞争和金融创新,提高了金融业整体服务水平,但发展质量仍需提升。

当前,一些片面追求规模增速和利用监管漏洞进行套利的中小银行风险正爆发,具体表现在:

——高管违法案件风险频发。今年以来,各级纪检委公布的涉嫌违纪违法、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的中小银行高管人员达20余人。从通报的违法违规行为来看,一些高管在银行内部搞“一言堂”,将人权、事权和审批权集于一身,使监督制衡机制流于形式,导致滋生腐败和利益输送;

——流动性风险隐患显现、信贷资产质量和资本补充持续承压;

——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中小银行普遍面临不良贷款上升压力且不断消耗核心一级资本,让原本资本补充渠道不足的问题雪上加霜,此外不良贷款余额增加进一步减少利润,降低内源性融资的可能性;

——操作风险时常发生。银行业强监管迈入常态化。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全年,银保监会及派出机构针对银行机构和相关责任人共开出罚单4023张,罚没金额合计约19.15亿元,其中大量罚金出自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深究背后原因,既有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疫情形势下企业经营困难加大等外部原因,更与中小银行法人治理不到位、风控能力不足、经营理念偏差、市场定位不准等内部原因有关。

构筑稳健的风险防控体系是中小银行深耕当地服务实体经济的根基,也是当前金融业补短板、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重要前提。各方需要共同努力,从根本上持续提升中小银行防控风险能力。具体来说:

一方面应坚持回归本源,明确市场定位。中小银行具有接近社区、贴近客户、第一时间发现市场需求以及业务相对聚焦在某个或几个领域、主业明确、业务和战略调整较为灵活等天然优势。因此,制定清晰明确的市场定位是商业银行构建有效风险管控体系的基本前提。中小银行要彻底改变重规模轻管理的发展方式,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坚定服务地方经济,立足当地,“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突出属于自己的精准客户定位,调整优化风险管控机制,提供差异化、特色化产品服务,通过差异化定位为实体经济客户提供差异化价值。对于现有资源难以准确计量管控的业务,则应审慎介入并制定明确的退出策略。中小银行要积极拥抱金融科技等新兴技术,但应量力而行,善于同金融科技公司及数字化发展领先的大型银行合作,注重采用大小银行合作方式有效解决科技赋能问题。

另一方面应强化政策支持,优化发展环境。良好的监管环境、市场环境和政府营商环境是中小银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监管部门要针对中小银行实力弱小、风险历史包袱重的现状,实施差异化监管政策,重点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将资本补充与改进公司治理、完善内部管理结合,推动其健康稳健发展。如在支持优先股、永续债、二级资本债发行层面,进一步放宽资本充足率等部分监管指标要求,适当下调中小银行贷款拨备率、拨备覆盖率的要求;在交易层面提高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的流动性,并丰富投资主体、引导增量资金参与投资。人民银行常态化开展央行票据互换操作以提高永续债的流动性。因类施策,探索多股制衡的股权结构。地方政府进一步明确股东权利与义务的边界,帮助中小银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减少行政干预;完善人才储备体系以输送专业性强、综合能力强的管理人才;建立完善监察和纠错机制,认真处理委托代理、道德风险等问题。

(作者系山东省潍坊市法学会金融法学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