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机构观点】建立全方位风险防范机制

【机构观点】建立全方位风险防范机制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2-09-20 08:00

□费炜 程远见

长期以来,中小银行借助扎根当地、服务客户决策链条短、坚守“做小做散”定位等优势,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差异化发展道路,业务经营规模和发展实力得到稳步提升。当前,随着银行业发展逐步迈入新阶段,新的业务发展模式不断涌现、新的竞争业态持续深化,特别是近年来线上金融业务的飞速发展,在客户数据治理、风控流程完善等方面,对银行的风险管控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小银行如何在做好服务实体经济的前提下,更好地提升风险防范的理念和意识,进一步夯实可持续稳健发展的基础,值得深入思考。

从现实来看,加强中小银行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亟须优化解决以下三方面难点:一是如何在“做小做散”过程中实现数据积累和数据治理的完善。二是如何优化提升风控模型和风控技术的质量。三是如何全面强化在信贷等业务流程和内控管理机制建设上的能力。

从现阶段来看,可以从以下方面寻求突破和提升:

一、中小银行需要因时而变,通过建立适应新形势下全过程风险管理模式、机制与平台,更加灵活地应对潜在风险与挑战,满足创新与转型发展模式下的风险管控需要。一是加强数据整合治理,推动各项业务的风控数字化改革。中小银行应提高存量金融数据质量,理清各业务系统间的数据传递机制,补充完整客户信息,实现规范化和有效化前提下的业务创新。二是提升智能风控模型建设能力。当前人工智能发展已成趋势,中小银行应充分发挥决策链条短、试错成本低、开发周期短、生产验证更符合当地本土等优势,积极做好数据的分层分类和有效整合。三是完善业务流程、内控制度和风险监测预警机制。中小银行要在业务流程上更好地做到审贷分离、分级审批,建立审查审批与风险相匹配的长效机制,通过风险监测捕捉早期风险信号、识别风险类型、分析风险成因和程度,便于后续及时采取措施,研究开发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模型和体系。

二、中小银行需要因地制宜,根据自身发展阶段和地方特色不同,结合自身实际,探索有效的线上线下业务发展和风险防控相融合的模式,筑牢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护城河。中小银行扎根当地发展,专注和聚焦小微企业、“三农”以及个人金融服务,满足当地企业和居民的金融需求。在互联网数字经济时代,传统地缘客户关系的竞争模式发生变化,业务不再以线下、线上作为明显的界限区分,而是线上线下相互打通、融合发展。全新的互联网服务体验、新型的生态关系、快速的科技解决能力、高效的数字化管理、全面有效的风控水平成为银行的制胜关键。因此,今后,中小银行既要积极拥抱金融科技的力量,转变传统的业务经营机制和风控理念思路,也不能“忘本”,要继续扎扎实实做好线下收集、整合、完善各类客户和业务基础信息的基础工程,搭建适合客户未来需要的小额度、高频次、低风险、重效率的服务场景,以线上渠道处理为主,线下重安全、重体验服务管理风控措施全面持续跟进。

三、中小银行需要因势借力,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融入地方政府的社会治理,积极整合挖掘内外部数据,实现对客户更全面精准画像,实现对客户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信用风险有效防范。从当前国家的县域治理结构来看,中小银行和当地政府有着较为天然的亲近感,更容易融入地方政府的普惠金融、绿色金融、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全方位社会治理中,中小银行已经成为基层社区治理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金融“源头活水”作用。因此,在国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金融改革发展进程也在深入,中小银行如何在更好地融入社区治理的同时做好客户信用体系建设、防范客户的信用风险,对中小银行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今后一个时期,中小银行可以通过和地方政府在多个不同领域的共治和共享,持续提升对存量客户和潜在客户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同时,可以通过政银合作提升地方信用文化和社会治理水平,有效增强中小银行对客户风险的深度筛查识别能力。

(作者系浙江农商联合银行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