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绿金> 记者观察:气候也可以投融资

记者观察:气候也可以投融资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2-08-16 10:02

□记者 仇兆燕

高温纪录不断刷新、暴雨持续袭来、冰川开始消融……近年来极端气候增多,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导致生产经营主体在运营过程中必须更多考虑气候变化因素。气候变化不仅将对全球的生态环境和实体经济造成冲击,也极易带来贸易、进出口、货币政策、金融体系风险的连锁反应,各国对于气候投融资问题的重视程度逐日上升。

近日,我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名单正式公布,这为全国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探索新路径提供了良机。

气候投融资就是指为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低碳发展目标,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投融资活动,以及评估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优化碳排放资源设置的活动总称。它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支持范围来看,气候投融资有两个方面,一是减缓气候变化,二是适应气候变化。

地方是落实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因为只有通过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的投融资模式、组织形式、服务方式和管理制度,才可能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据悉,此前全国共有30个城市和国家级新区积极响应,完成申报。本次最终获得试点资格的共计23家,包括12个市、4个区和7个国家级新区,涉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同时涵盖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对此,业内普遍认为,名单体现出了“差异化”的思路,这正是现阶段推动气候投融资工作的重中之重。

根据《方案》目标,试点将通过3-5年努力,基本形成有利于气候投融资发展的政策环境,培育一批气候友好型市场主体,探索一批气候投融资发展模式,打造若干个气候投融资国际合作平台,使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类要素资源向气候投融资领域充分聚集。

试点能为这些地方带来何种机遇?最直接的好处体现在拉动投资上,能引导境内外气候友好产业落户试点城市,还可能带来更多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项目。以适应气候变化为例,面对愈加频繁的极端天气,包括水利、物流、城市、自然环境在内的诸多领域都将有望成为新的投资发力点。这还不是全部,此前,亚洲开发银行城市和社会部门处城市发展专家陈金强接受采访时指出,硬基建并不见得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比如,面对两百年一遇的洪水,一些非结构性的措施同样重要,包括预警系统、治理方案等,这些也将是新一轮投资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