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鑫日谈】为困难群体兜底

【鑫日谈】为困难群体兜底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2-07-28 08:16

□实习记者 许予朋

“被排除在金融体系之外的群体中,以女性、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人口、未进入劳动市场的人口居多。”在《2021年全球金融包容性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世界银行不仅肯定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取得的普惠金融成就,也指出了这一不容忽视的事实。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收入减少、失业或停工对贫困家庭的损害尤其严重,而生活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女性、青年人与困难者往往首当其冲。在覆盖了大部分“三农”、小微客群的基础上,普惠金融应进一步致力于为困难群体兜底,从而激发“金融向善”的意义与力量。

对于女性、贫困人口等群体而言,他们所需要的金融服务其实并不繁琐或复杂。比如,《报告》研究发现,在一些地区,女性只有拥有银行账户,才可以实现财务独立并在家庭经济活动中拥有更强的掌控力。在菲律宾的一项田野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被鼓励在银行开立账户并进行定期储蓄的女性,家庭决策权会明显提升,她们可以购买更多与自己相关的家庭用品,比如洗衣机。

与此同时,《报告》认为,数字支付能大幅提升农民的资金周转效率,并使他们有机会触达信贷、保险等金融产品。比如,非洲国家马拉维的农民将收入存入储蓄账户后,在农业设备上的花费增加了13%,推动农作物增产15%。乌干达一位咖啡采购商努力向5500名小咖啡农推广数字化支付,既节省了双方时间和金钱,也降低了交易风险。

无论是开设银行账户还是使用数字支付,这些都是相对基础的金融服务。在金融科技飞速发展、银行体系不断成熟的当下,有必要推动银行系统、支付系统向下扎得更深一些,为困难群体提供安全、便捷、实惠的产品和服务。

进一步提升全球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改善困难群体的金融健康,将是一个长期推进、多方努力的过程。其中,不仅需要金融机构强化社会责任感、持续发挥创新精神,更需政府、监管部门发挥合力,加强引导,推进数字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比如,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目前仍有30%的成年人没有移动货币账户,而缺乏身份证件是导致他们无法获得账户的重要障碍之一。这意味着需要政府、私人部门共同配合,投资建设便于使用且安全可信的身份识别系统。未来,期待更多力量推动普惠金融走入困难群体,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平等、安全的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