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深读> 【深读】聚焦气候投融资

【深读】聚焦气候投融资

来源:时间:2022-07-26 08:25

编者按:

气候投融资对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能起到强有力的支撑。国家气候战略中心预测,到2060年我国新增气候领域投资需求规模将达139万亿元。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伴随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随着气候投融资时代开启,金融机构如何抓住机遇,面对挑战?本专题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气候投融资的“金”字招牌

□记者 王方琪

“‘双碳’目标提出之后,我国政策顶层设计环节推进速度很快。其中,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文表示,2022年5月底,试点已基本完成评审工作,下半年将正式启动。

那么,在气候投融资中,金融机构该如何表现呢?

气候风险引发投融资需求

气候投融资是绿色金融新的突破口和发展点,最基本的特征是能够带来气候变化减缓效果和提升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或气候恢复力。

减缓气候变化主要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例如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以及增加森林、农业、草原及其他碳汇等;适应气候变化是提高农业、水资源、海洋、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等重点领域适应能力,以及加强适应气候变化基础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等。

目前,我国年温室气体排放量约105.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气候风险对金融稳定构成了巨大威胁,同时也驱动了气候投融资发展。国家气候变化战略中心估算,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新增减排投资140万亿元,对应年均投资约为3.5万亿元。要实现这些资金的募集和投入,需要政府部门、金融部门以及企业共同努力。

今年6月,中国生态环境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强调气候变化可能引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和经济风险,要求防范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利用多元化的资金渠道为气候适应融资。

此前,为了弥补气候投融资资金缺口,以及提升气候资金的使用效率,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在2021年发布了《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明确定义了气候投融资——为了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低碳发展目标,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气候变化领域的投资和融资活动。

试点在即

2021年12月,生态环境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九部门决定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处长丁辉表示,气候投融资试点申报城市同时涵盖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地域涉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类型涉及金融中心型城市、科技创新型城市、能源资源型城市、产业转移升级型城市以及革命老区。

“很多申报地方将气候投融资试点列为‘书记工程’或‘市长工程’,一些地方由市委书记亲自参加评审答辩,并全程主持试点方案的编制工作。”丁辉表示,申报地方举全市或全区之力,以气候投融资试点为题,大胆探索当地气候投融资发展路径,助力了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和本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2022年是气候投融资地方试点工作全面启动之年,国家正在积极推动气候投融资领域的政策安排与市场行动,气候型资产结构调整在金融领域已势在必行。如何找准气候投融资下一步的方向,如何结合城市发展推动绿色金融转型升级,将是持续关注的重点方向。

金融机构如何表现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认为,气候投融资未来会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未来所有的资金流动,所有的金融活动,底色都应该是绿色、低碳的,都应该符合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一致要求。

金融机构该如何行动?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委会常委梁希建议,金融机构应该积极开展投融资的碳核算,包括贷款和投资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开展金融机构的投资碳核算,可以倒逼各行业去完善碳核算的体系。

金融机构碳核算主要包括自身运营和投资组合两个层面。金融机构自身运营的碳排放可以采纳传统的服务业组织标准进行核算,国内外已有很多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来自投资组合的碳排放是金融机构独有的,目前国内相关研究较少。早在2015年,国外金融机构就开始着手碳核算,发起成立金融业碳核算组织,推出投资组合层面碳核算标准,迄今已有数十家金融机构开展碳核算并对外公开披露。

梁希还认为,气候投融资在地方开展试点时需要运用金融杠杆,金融机构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盘活相应资产。例如,探索企业碳排放权的抵押等,以形成更多资金来支持企业的活动。

湖北省唯一参加此次试点申报工作的是武昌区。目前武昌区顺利通过了第一轮答辩评审。武汉市武昌区地方金融工作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江表示,武昌区要围绕碳市场大力发展碳金融。武昌区在全国首次提出建设全国碳金融集聚区,并发布了《关于突破性发展碳金融产业建设全国碳金融集聚区的实施意见(试行)》,力争用3-5年时间构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碳金融产业体系,发展碳金融的目标、方向、路径基本明确。

武昌区要“深化绿色信贷产品工具创新,稳步扩大气候债券发行总量,推进碳中和债和气候保险业务,鼓励绿色企业IPO上市融资。”吴江表示,武昌区建设绿色低碳产业园,设立气候风险补偿资金,建立气候投融资项目库,探索建立全民碳普惠机制等。

这些举措给金融机构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假如在气候投融资的试点城市进行金融业务、贷款业务,就必须提交碳排放的一些数据,后续可能还涉及要第三方去核查认证,就可以逐步建成各行业的碳排放核算体系。”梁希认为,投融资碳核算对我们国家开展气候风险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帮助。

金融实践

面对气候投融资带来的市场机遇,金融机构做了许多创新实践。

日前,浙江省瑞安农商银行推出“气候贷”,向种植、养殖户及气候友好型企业发放低息贷款,成为气候投融资领域的新尝试。“气候贷”的对象除了从事种植养殖业的个人外,还包括气候友好型企业。认定“气候友好型”需要符合以下4个条件中的一项:经气象局认定的农产品适宜种植区;具有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缴纳气象指数保险;经气象局认定的其他情况。一位种植茶树的贷款人介绍说,同样20万元的贷款,去年他以普通惠农贷的方式贷款,年利率为6.5%;今年通过“气候贷”,年利率仅为4.35%,一年可节省利息4300元。

随着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的开展,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开始行动。据丁辉介绍,日前,兰州市与农发行甘肃省分行举办了项目签约仪式,这是兰州市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内首个落地实施的项目。“这既【专家观点】四方面构建气候投融资体系是兰州开展气候投融资先行先试的首次探索,也是当地金融部门积极贯彻‘双碳’要求,服务实体经济、助力地方和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丁辉表示。

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殷红表示,金融机构应加速自身绿色低碳转型。工商银行在绿色信贷实施纲要、绿色信贷发展战略基础上,围绕“双碳”目标,制定了中国工商银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方案,成立了由董事长亲自挂帅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在管理层形成绿色金融委员会,统筹领导各部门协同分工,全员参与的绿色金融推进体系。


观察:热射病背后的金融机遇

□方圆

6月以来,我国多地出现持续性高温天气。与此同时,东亚、西欧、北非、北美多地发生破纪录高温热浪。7月14日,葡萄牙出现了47℃高温,打破该国7月高温纪录;7月19日,英国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大范围酷热高温。伴随着高温天气的出现,被称为“高温刺客”的热射病频频登上热搜。

热射病的发病和温度、湿度有关。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最新评估指出,如果人类不在现阶段严格限制碳排放量,气候变暖,疾病传播速度会进一步加快,形势十分严峻。热射病就是这些疾病中的一种。

热射病属于重度中暑。众所周知,中暑不是特别严重的疾病。气温越高,蒸发到大气中的水蒸气越多,当达到一个上限时,空气就不能再吸收更多水分了。而人体降温能力取决于空气吸收蒸发汗液的能力,如果空气无法吸收汗液,无论人体分泌多少汗液,体温都降不下来。这时,人就会中暑。如果情况严重,就会导致致死率很高的热射病。一旦天气越来越热,空气越来越潮湿,中暑就会演变成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相应地,热射病病例将越来越多。

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就必须严格控制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排放。要控制碳排放量,就要用不产生二氧化碳的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而今的问题是,清洁能源还不像化石燃料一样廉价和可靠。为了让清洁能源价格降下来、可靠性升上去,需要大量创新和尝试,这个过程伴随着巨大的资金需求。

世界经济论坛与奥纬咨询7月21日联合发布的《应对中国气候挑战:为转型提供融资,实现净零未来》报告认为,双碳承诺开启了中国的绿色革命新浪潮,而这一重大经济转型有赖于大量的资金投入。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从2020年到2060年,预计中国在电力、钢铁、交通、建筑和房地产行业所需的绿色融资总额约为140万亿元,即年均资金需求超过3.5万亿元。

对于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出于规避风险的天性,金融机构倾向于为具有可靠盈利记录的行业项目提供资金。但许多净零排放计划未经验证,贷款风险很大,金融机构不敢轻易介入。一些金融机构承认,目前他们对一些创新计划所涉及技术进步趋势了解有限;并且很难招聘到愿意持续进行现场尽职调查的分析师,同时具有相关知识的外包团队也很稀缺。不解决上述问题,金融机构无法评估贷款风险,从而放心发放贷款。资金需求方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创新和尝试就无法顺利进行:从大的方面而言,影响“双碳”目标的实现;从小的方面而言,会影响每个人的生活,最起码,热射病的威胁就会越来越大。

挑战很大,但是机遇更大。比尔·盖茨曾说过,“那些建立起伟大的‘零碳’企业和伟大的‘零碳’产业的国家,无疑将在未来几十年里引领全球经济。”同样无疑的是,与“零碳”企业和“零碳”产业一起成长的金融机构,也将拥有无限美好的未来。



【专家观点】四方面构建气候投融资体系

□马骏

气候投融资试点已在各地展开。我最近去了兰州,兰州获得了气候投融资地方试点资格,当地积极性很高,希望通过试点能够获得更多绿色低碳融资来支持和推动当地“双碳”进程,启动一大批绿色低碳示范项目。

未来30年,绿色低碳投资总融资需求将达487万亿元,其中90%要靠社会资本、金融体系来动员。

未来的气候投融资体系的构建至少要做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建立明确标准来界定符合气候投融资要求的项目。在绿色方面,国内已有很多界定标准,包括绿色信贷标准、绿色债券标准、绿色产业目录等。在绿色低碳投资中,大概2/3与应对气候变化、减碳和适应相关。因而未来的气候投融资标准应该是绿色标准的一个子集,所占比重接近2/3。

二是要做好披露和碳核算。当前对绿色相关的金融产品都有相应的披露要求,未来要走向以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为基础的全球一致标准体系。因此,气候相关的披露也应重点参考全球标准体系,充分借鉴ISSB提出的框架,在适当时间推动落地。此外,企业和金融机构都要做好碳核算。金融机构不只需要做好自身运营的碳核算,还有投融资的碳核算。这些都是未来披露和气候投融资相关的重要内容。

三是需要支持气候投融资的金融工具。过去绿色金融所用的工具全部可以用到气候投融资上,包括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基金和一些比较创新的如REITs、ETF等。最近出现一组新的工具,即转型金融工具。其特点在于利率与转型绩效挂钩,尤其是与转型企业或者项目所带来的减碳效益挂钩,从而也形成了对企业减碳的激励。

四是政府要采取激励措施帮助气候投融资项目获得社会资本支持。这方面可以借鉴绿色金融已经做的一些工作,如碳减排支持工具。未来在支持气候投融资项目方面,还要进一步开拓思路。如新能源指标的分配本身就是对转型企业的激励,此外电价也可以根据企业减碳的绩效来确定。

这些工具不是全部。未来在支持气候投融资项目方面,还要进一步开拓思路,还要创新。比如说,我最近在兰州调研的时候,就有很多转型的企业,尤其是那些目前高碳但是未来希望也有能力转型到低碳、零碳的企业,提出要用绿电,但是新能源的指标现在非常稀缺,这个指标的分配本身就是对一些转型企业的重要激励。另外,电价也可以根据企业减碳的绩效来确定,如果减碳效果很好,那么电价便宜一点。这些都是未来我觉得可以研究和探索的一系列新的激励工具,来支持气候投融资项目的落地。

(马骏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

名词解释:

REITs指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是房地产证券化的重要手段。房地产证券化就是把流动性较低的、非证券形态的房地产投资,直接转化为资本市场上的证券资产的金融交易过程。房地产证券化包括房地产项目融资证券化和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两种基本形式。

ETF指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通常又被称为交易所交易基金,是一种在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基金份额可变的开放式基金。


【专家观点】“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新趋势

□殷红

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血脉,金融业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助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绿色金融在助力碳中和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比如绿色金融体系不断完善、绿色金融业务增长非常迅速、金融机构积极推进低碳转型、环境信息披露取得实质性进展、参与全球治理取得新进展等。

在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方面我有几点建议:

一是金融机构应该率先垂范,推进自身运营碳中和的相关工作。也就是在自身碳足迹测算的基础上,明确减排的重点环节、具体措施,推进全集团节能减排和低碳办公,同时考虑采取购买碳抵免和植树造林等方案。工商银行已经建立了碳足迹管理数据统计系统,能耗信息数字化填报、标准化审批和自动化汇总等功能,都已经在这个系统里面实现。

二是加强气候风险管理。目前包括巴塞尔委员会、主要经济体,以及中国人民银行都一致认为,气候风险会对金融稳定产生影响,应该纳入监管框架。巴塞尔委员会已经专门成立了气候风险高级别工作组,负责推进气候风险监管工作,我国以及欧盟、英国、美国等也积极推进气候风险监管。由此金融机构应该高度关注这一监管趋势,将气候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持续提升气候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

三是加强环境信息披露。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说,将要实行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金融机构需要不断完善绿色金融的战略治理、政策制度、管理流程和指标数据等方面的工作,尤其要夯实数据基础,提升环境风险识别、环境效益测算和碳足迹测算的能力。在人民银行领导下,工商银行也正在牵头起草商业银行《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和商业银行《环境风险压力测试指南》,这两项标准这将为信息披露提供操作的指引。

四是积极参与绿色金融合作与交流。一方面该要积极参与绿色金融全球标准的制定,促进低碳发展的行业共识,形成绿色金融的全球语言体系。另一方面要在绿色金融和国际合作平台上发挥作用,就共同关注的议题深入开展研究、探讨和实践,推动绿色金融机制、成果的国际交流。

(殷红系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专家观点】电力市场在气候投融资中作用重要

□鲁政委

气候投融资建设的终极目的是实现“双碳”目标,其中最为关键的方法是建立相关激励约束机制,实现市场调节。未来金融机构在气候投融资建设中要高度关注电力市场的重大作用。

中国88%的碳排放量来自能源系统,如果整个能源系统实现净零排放,“双碳”目标就可以接近实现。因此应构建清洁高效的能源体系,深化电力体制,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中国最近几年的新能源发电技术,如太阳能发电等发展迅速,单机发电成本也迅速降低。目前需要大规模进行装机。但在此过程中会有一系列挑战,如由于绿色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装机后能否被有效消纳难以确定,从而影响新能源电厂的收益。在发生极端情况时甚至收益会无法回收。因此,解决新能源发电的消纳问题十分重要。

电力系统不仅需要实时保持平衡,还需要在中长期遇到突发情况时能够对其保证补偿。供电时不仅需要考虑电力的商品性,还要考虑安全、物理的属性。目前的电力市场就已经非常复杂,绿电交易加入其中会让其变得更加复杂。

尽管艰难复杂,仍需要促进清洁能源建设发展。根据欧盟目前设立的碳边境调节机制,未来欧盟会重视进口产品整个生产过程的碳足迹,因此是否使用绿电将会对中国的出口贸易产生很大影响。

可以认为,绿电是另一种形式的碳市场交易。因此如何将绿电与国内碳市场交易结合起来,既避免重叠,又能够实现平稳的无缝衔接是当下应该考虑的方向。

(鲁政委系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市场研究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