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要闻> 海外投资者对中国市场很感兴趣

海外投资者对中国市场很感兴趣

——专访汇丰集团亚太区联席行政总裁廖宜建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2-07-06 08:10


□实习记者 许予朋

刚刚过去的6月,汇丰集团亚太区联席行政总裁廖宜建去了新加坡和英国,这是他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首次出差。在与当地客户和投资者交流中,廖宜建发现,大家都很有兴趣了解中国内地经济和资本市场开放的各种机遇,以及如何通过香港地区把握这些机遇。

“当我带着这些反馈回到香港时,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寄望:要充分利用和把握‘一国两制’的优势,拥抱香港的广阔发展机遇。”近日,廖宜建在接受《中国银行保险报》专访时表示。

廖宜建

《中国银行保险报》:在香港回归祖国后的25年里,香港银行业发生了哪些变化最令您印象深刻?内地与香港在各个领域的互联互通正在加深,对此您有哪些突出感受?

廖宜建:我在香港出生和成长,然后去国外深造。随着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我也决定回港工作,在香港发展自己的事业。转眼25年过去了,在此期间,我亲历了香港在“一国两制”下取得的繁荣,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吸引力不断巩固和提升。回顾这一切,我感到非常振奋。

回归之后,由于亚洲金融风暴对香港的经济和金融市场带来冲击,再加上香港银行业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香港银行业从提供简单的存贷款业务转向全方位的资金融通和理财等业务,为客户提供真正的一体化金融服务,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逐步推进改革开放,随后资本账户也稳步开放,经济进入了高速增长期。因缘际会,我于2005年至2020年被派驻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丰中国”),这一时期正值人民币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启动、人民币国际化起步。我觉得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是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承担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香港帮助人民币逐步走向国际市场,由支付结算货币慢慢发展至投融资货币,再成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作为香港金融界的一分子,对香港在此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我引以为荣。

目前,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香港金融业应继续努力,进一步巩固离岸人民币中心地位,通过现有的多个互联互通渠道,令香港人民币资金池更深、更广。这也是未来支撑香港金融中心发展和繁荣的关键。

《中国银行保险报》:在您看来,香港地区的银行与内地银行之间有哪些可以各取所长、加强合作的地方?

廖宜建:香港银行业发展相对成熟,且业务高度国际化。内地银行业市场化改革于20多年前起步,但无论行业的规模还是市场潜力都比香港大。我认为,两地有很多合作的机会。

香港银行业1997年的规模为8.4万亿港元,截至今年3月底,总资产已达26.7万亿港元,增长3.2倍,增幅高于同期香港GDP的增长。从数字可以看出,香港银行业不只服务香港本地经济,更担当着连接内地与国际市场的桥梁。内地银行业发展到现在,可以说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市场,本地和外资金融机构各有不同的定位、互相合作,我相信这种模式未来会继续深化。

汇丰银行于2004年入股交通银行,至今双方合作非常愉快;2007年,汇丰中国成立,成为内地首批外资法人银行,让我们更深入参与内地市场,与各方进一步加深了交流。

我在内地工作的15年间,正赶上内地银行业高速发展和“走出去”的关键阶段。我有幸参与并见证了整个行业的发展,也花了大量时间与内地的同行、监管机构和业界交流,与他们分享作为一家国际银行的市场化运作以及海外市场经验。我也从中学习到内地银行业如何通过遍布全国的庞大分支网络、运用先进技术,来满足客户的需要。

《中国银行保险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您如何看待大湾区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廖宜建:回想2017年,粤港澳三地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我跃跃欲试,铆足了劲想一展身手;马上与同事探讨,如何紧密联动汇丰在港澳和珠三角城市群的服务资源和专长,协助我们的客户在各个领域抓住商机,并为大湾区的改革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过去几年,“沪港通”“深港通”和“债券通”等互联互通机制相继落地,有效推动资金在内地和香港之间有序流动。去年开通的“跨境理财通”,更是在内地资本市场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建立了粤港澳三地资产管理的共同市场,形成了一个汇聚境内外产品、连接跨境资金的平台,令大湾区金融服务生态圈更趋成熟。

与此同时,要使大湾区内的人流和物流更便利,其实包括支付、税收、工作和置业等在内的每个环节都需要银行服务。对我们来说,商机处处。

大湾区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是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领头羊”。新一轮开放涉及制度融合,尤其是跨境规则和标准的衔接。香港在很多领域的规则和制度其实可以为整个大湾区所用,例如香港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可以成为大湾区通行的基准。同时,粤港澳三地可以以金融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合作,运用科技提升监管协调及互联互通。

《中国银行保险报》:在您看来,香港将在中国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发挥哪些重要作用?

廖宜建:香港未来的发展契机是积极融入“十四五”规划,寻找新的定位、开辟新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在内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香港应该继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绿色金融发展。

在“国际循环”方面,香港积极推动内地金融制度与国际接轨,在支持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未来也有很大发展空间。比如,随着跨境人民币支付应用于零售业务,香港居民在衣、食、住、行四方面都可以使用人民币,从而带动对人民币投资产品的需求。当然,数字货币也是未来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我们一直支持香港金管局在“多种央行数码货币跨境网络”方面的工作,期望可以减少跨境贸易支付所需的时间。

在“国内循环”方面,“十四五”规划聚焦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以及发展绿色金融。香港金融市场应充分发挥其联通、衔接的功能和多元化优势,协助内地实现“双碳”目标。例如,可以运用现有基础设施,吸引更多内地企业在港发行人民币计价的绿色债券。同时,香港应致力于构建更为规范的绿色金融标准、气候相关披露规定和政策等。

国家下一步发展将为香港带来新的活力和机遇,我们也要“灵活走位”,在金融服务、数字转型、国际贸易、创新科技和绿色发展等领域再创高峰。

《中国银行保险报》:展望未来,汇丰银行将如何进一步用好区域优势,推动两地经济金融繁荣发展?

廖宜建:香港与纽约、伦敦并列全球三大金融中心,拥有稳健的金融基础设施,具有深度和广度的资本市场、国际化的法规框架以及丰富的金融人才等。香港具备独特优势,能够运用多个互联互通渠道,安全高效将国际投资者与内地市场连接起来,同时引领内地企业和投资者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活动。

这也正是汇丰的优势所在。汇丰集团是一家全球性金融机构,业务遍及全球64个市场,自1865年成立以来,我们的核心优势是“桥接西东”,满足全球客户的需求。尽管地缘政治和通胀等外部不确定因素将不可避免影响全球经济和市场,但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仍会继续。对汇丰集团来说,中国还是策略性市场。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稳步推进内地业务发展,凭借国际服务专长,进一步支持中国的金融改革和市场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