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头条> 巩固门户角色 发挥桥梁作用——专访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

巩固门户角色 发挥桥梁作用——专访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2-07-01 08:00


编者按:

2022年7月1日,香港迎来回归祖国25周年。

25年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凭借“背靠国家、接轨全球”的独有优势,在保持原有特色和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更链接了内地的优质资源,搭乘上发展“快车”。同时,内地港资金融机构与在港中资金融机构在推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值此纪念日之际,《中国银行保险报》推出系列专访,记录回归以来香港银行业保险业发生的变化,展现一代又一代金融家在伟大新时代努力奋进、砥砺前行的精神。

□记者 仇兆燕

从1993年加入香港金融管理局(以下简称“金管局”),到2019年10月1日任职金管局总裁,至今,余伟文已在金管局工作近30年,在优化联系汇率制度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亦推动了多项重要金融政策和项目。

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专访了金管局总裁余伟文。

在这位香港金融发展历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眼中,“背靠国家、接轨全球”是香港非常独特的优势,也正是基于此,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虽历经挑战但依然韧性十足。

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互联互通不断深化

《中国银行保险报》:在香港回归祖国后的25年里,香港金融业发生了哪些变化最令您印象深刻?长期以来,内地与香港两地金融管理部门在各个领域合作均在加深,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效?您有哪些突出感受?

余伟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多年来凭借“背靠国家、接轨全球”的独有优势,担当着重要的桥梁角色,为内地经济和金融发展引进外资,也为内地企业和机构走出去提供完善的平台。在国家推进金融改革和市场开放中,基于两地由来已久且紧密的金融合作以及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不论在离岸人民币业务、CEPA、QFII/RQFII,还是近年的互联互通机制,香港都在政策方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在国家推进金融市场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各项互联互通机制的落实和深化,既巩固了我们的既有优势,亦对内地资本市场开放具有重大意义。这些互联互通机制安排从构想、筹备到执行,都是新的尝试,不仅需要处理和克服两地因市场运作、交易规则差异以及法规和监管制度不同带来的挑战,同时亦要确保机制运作顺畅,在市场发展和风险可控两者间取得适当平衡。过程中,我们与内地金融管理部门、金融基建机构、业界等进行多番征询和讨论,集思广益、相互协调和共同合作方能取得成果。任何互联互通机制的发展均有一个过程。过往的经验证明,稳妥迈出第一步,然后视乎落实情况和市场反应逐步优化,是确保互联互通机制有序、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

在顺利起步的基础上,我们与内地监管当局共同落实了多项优化措施,令互联互通机制不断改良进步,为投资者带来更多便利。事实证明,互联互通机制深受市场欢迎。以股票通和债券通为例,目前国际投资者持有的A股有超过三分之二是通过股票通投资,买卖内地在岸债券的也有超过一半通过债券通进行。股票通“北向通”和“南向通”2021年日均成交金额分别达到1200亿元人民币和347亿元人民币,按年增长32%和60%。2021年,债券通“北向通”日均成交金额约260亿元人民币,较2020年增长约34%,足见这些互联互通机制在内地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也说明了香港重要的桥梁作用。

发挥联通桥梁优势 顺时而为乘势而上

《中国银行保险报》:在您看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具备哪些独特的优势?

余伟文:回顾过去,我总结有三大因素支持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蓬勃发展。

一是完备的生态系统。高效率的金融基建,适时和切合市场需要的市场环境,包括与国际接轨的监管和司法制度,遵循市场惯例,以及广大深厚的人才库,均是香港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元素。

二是市场韧性。香港金融体系具备高度的抗震能力,例如实施近40年的联系汇率制度一直保持有效运作,成功抵御了各种危机和风浪;同时我们拥有逾46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货币基础的两倍,为香港的货币体系提供了坚实后盾。香港银行体系非常稳健,银行的资本水平和流动资金一直保持充裕,资产质素良好,在过去经济起伏中展现韧性。具备实践经验且充满韧性的金融系统是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根基。

三是机遇。近年内地开放金融市场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为香港的金融机构和市场参与者带来不同机遇。例如,互联互通机制的扩展和深化,为业界提供更多的政策空间拓展不同的产品和服务。结合目前绿色金融和金融科技的浪潮,香港作为连接内地和全球的桥梁,正好在区内以至全球发挥独特作用。

巩固门户角色 结合国家所需发挥香港所长

《中国银行保险报》:香港回归以来,中央政府始终全力支持特区政府依法施政、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结合国家所需,发挥香港所长,全力推动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保持香港繁荣稳定。“十四五”规划为香港未来擘画了光明前景,展望未来,香港金融管理局将重点从哪些方面着手推动?

余伟文:展望未来,“十四五”规划明确支持香港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同时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我们将继续完善香港金融生态系统,致力巩固香港作为通往内地的门户角色,继续发挥“背靠国家、接轨全球”的优势,担当融通中外的资金桥梁,协助引进国际金融机构及国外资本,同时支持内地的资金走向世界,实现内外循环相结合。

我们将继续推动互联互通机制的扩大和深化,完善运作安排,为国际投资者参与内地市场投资提供更多便利,同时为内地资金进行境外投资提供有效和安全的渠道。作为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我们也会从提高流动性、推动产品发展和完善基础建设三方面,推动离岸人民币业务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亦将顺应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大势,在一些新领域如绿色金融和金融科技,更加开拓进取,保持金融业的整体竞争力。

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探索“双循环”机遇

《中国银行保险报》:请您具体谈谈,在中国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香港将如何发挥作用?

余伟文:“十四五”规划强调,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推动“内循环”的环节中,要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应,从而带动和创造新的需求;“外循环”的目标就是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地支持和畅通国内循环。

对香港的金融业来说,我们在“外循环”方面可以继续发挥“熟悉内地,连通国际”的优势,担当融通中外的资金桥梁。过去香港一直发挥跨境资金纽带作用,推动内外两个市场经贸往来和金融投资,成为海外资金投资内地和内地企业“走出去”的理想平台。过程中,香港为内地企业引进资金和技术,同时亦为内地企业提供了全面的金融和专业服务,协助它们进军国际市场。近年来两地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机制更加深化了香港与内地跨境金融投资领域的联系。未来,金管局会与内地当局及业界紧密联系,按“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政策方向,探索在各互联互通机制下扩大产品类别,方便国际投资者使用风险管理产品,并完善和提升各种具体安排,强化香港作为全球人民币业务枢纽、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的角色,助力内地金融改革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

在“内循环”方面,香港会顺应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国际形势,在一些新领域,如绿色金融和金融科技,不断开拓进取,在保持香港金融业整体竞争力的同时,协助国家在这些新领域与世界连接。

国家近年正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并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碳达峰、碳中和两大目标便需要投入大量资金。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正好能担当“绿色桥梁”的角色,引导国际资金加快投资内地的绿色金融资产,支持内地实体经济转型。去年,深圳市人民政府选择香港作为其境外绿债的发行地,标志着内地政府机构首次在境外发行绿债,具有特别的象征性意义。我们希望这次成功发行可以发挥示范作用,为内地地方政府和企业落实“双碳”目标开拓一条新的境外融资渠道。此外,我们资助绿色债券发行人和借款人在发债和绿色评审的支出,借以增加发债主体利用香港发行的诱因。通过“多举齐下”的工作,我们希望可以不断开拓更多的产品类别,营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推动香港和国家绿色金融的发展。

在金融科技方面,我们积极深化与内地的合作。金管局与人民银行早前公布两地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联网对接已进入运行阶段。这项安排便利两地的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就跨境项目提交测试申请,促进创新发展;同时,我们继续与人民银行合作,配合数字人民币在港的技术测试。另外,我们积极与国际金融机构、人民银行及其他央行组织推动金融创新,开发多种央行数码货币跨境网络,探索将央行数码货币应用于跨境支付,令国际资金转拨更便捷。

总括而言,在国家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香港会继续发挥连接内地和国际市场的桥梁角色,并以创新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平台,融入并助力国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