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地方> 大城有大爱,新市民“渝”见新生活

大城有大爱,新市民“渝”见新生活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2-06-24 08:26

□记者 仇兆燕

“我在这个城市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家!”大学毕业后,湖北女孩小向选择留在重庆工作,但是公司无员工宿舍,她只得选择租房。刚离开“象牙塔”的小向手头拮据,经过多方考量,小向最终通过中国银行“起航贷”申请获得4万元贷款,顺利解决了租房难题。

在重庆,小向的故事并非个例,像她这样的新市民多达500余万人。他们在重庆“落地生根”的过程中,都曾因户籍限制、工作不稳定、未长期缴纳社保费等原因,无法顺利享受金融服务。

“三难”困住500万新市民

重庆新市民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重庆城镇常住、未获得重庆当地户籍或获得重庆当地户籍不满3年的各类群体。根据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初步估算,重庆新市民数量约在540万以上,占比超过全市常住城镇人口的24%。通过对住房租赁户群体的调查发现,重庆新市民中以来渝务工人员为主,占比约60%,其次为新就业大学生,占比约20%。但此前,新市民们要想在重庆获得金融服务却并非易事。

经营图文设计业务的杨先生,跟随家人从湖南新化农村来到重庆创业,但由于是外地农村户籍,杨先生在办理开户结算业务时多次受阻;重庆居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张先生,从永川区来到重庆市,从事弱电安装和高铁站的智能化运维,他把公司经营得有声有色,但资金困难限制了公司发展。

重庆银保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一矛盾的背后,是由于传统信贷产品对工资收入、抵押物等授信条件依赖度较高,而多数新市民由于工作变动较为频繁、收入不稳定且无有效抵押物,获得贷款难度较大。

但是金融机构也有难处。在采访中,很多机构反映,由于新市民进城时间短,多数处于灵活就业状态,税务、收入等信用信息数据较难获取,银行保险机构开展尽职调查难度较大。

此外,部分政策要求金融服务与户籍、社保等因素挂钩也限制了金融服务的惠及面。该负责人坦言,有关新市民金融服务的信用增信、财政贴息及税收优惠等配套政策不足,银行保险机构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发展动力还有待挖掘。

强化政策引领,全力以赴破困境

与小向选择了先“安居”后“乐业”不同,新市民程先生已经实现“乐业”,但想要“安居”也并不容易。

程先生目前就职于万盛经开区一家砂石厂,他计划购置一套住房。“我今年24岁,目前虽然有稳定收入,但是因为家是农村的,工作年限短,存款不多。我希望能以2成首付购房,但是打听了一圈后发现,银行普遍的首付都是3成”。

程先生找到重庆银行,客户经理了解程先生的真实情况后,向该行枫林秀水支行行长袁刚做了反馈。“支行考虑一是客户是首房首贷的刚需按揭客户,符合房住不炒的政策定位;二是客户征信良好,也有一定的还款来源;三是重庆银行作为地方银行,助力务工人员实现安居梦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和担当。”袁刚表示。最终程先生如愿获得了35.6万元住房按揭贷款,并获准采取首付2成方式,实现了自己的购房愿望。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数以亿计农村人口通过就业、就学等方式转入城镇,融入当地成为新市民。

“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具有重大意义。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大城市带大农村’的格局和‘城乡统筹试验区’的定位决定了在重庆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更具紧迫性。”重庆银保监局负责人介绍,早于《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印发前,该局就率先在养老、医疗、数字化基础设施等领域积极探索创新新市民金融服务。在《通知》印发后,该局又于今年4月7日印发了《金融支持新市民安居乐业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进一步引导重庆金融机构在服务新市民的过程中更加精准、更接地气。

《细则》有五点“突出”:一是突出顶层设计。通过构建跨部门联动的大服务格局,对政府公共数据共享、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加强医保商保合作等方面持续加强协调。二是突出落地操作。基于银政大数据互联互通平台“金渝网”开发建设的数字普惠金融平台,有力推动金融资源直达。三是突出精准突破,聚焦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典型新市民群体特点强化针对性服务措施。四是突出产城联动,增强重点区域和行业吸纳力。五是突出权益保护,助力民生资金监管和宣传普及。

保安大哥余师傅就是受惠于新市民政策的代表之一。2021年9月,余师傅家人不幸遭遇车祸,为了救人不得已通过网络贷款借了钱,年利率约20%。病人的疗养费用、爱子读书的费用……这些都让月收入5000元的余师傅倍感压力。

说来也巧,今年3月,“新渝贷”产品落地的第一个金融服务场景就在余师傅工作单位——重庆安保集团。余师傅获悉后,立即向重庆三峡银行提交了申请,提交资料后的第二天,余师傅就通过微信小程序获得了1.76万元的授信额度,年利率5%,每月还款约800元,这无疑极大程度地缓解了余师傅的家庭困难。

谈及此事,余师傅感慨良多:“这是国家对我们新市民群体的关注与爱护,也是重庆三峡银行与我们公司对我们保安人员的支持……真的是能为我们解燃眉之急,备不时之需!”

平衡发展与风险,打造金融服务“重庆经验”

目前,《细则》已落地近两个多月,针对新市民的金融服务蓝图徐徐展开。在创新举措引导下,邮储银行推出了针对新市民的专属借记卡——“U+卡”;农业银行重庆市分行与重庆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开展灵活就业人员缴存公积金业务试点;建设银行重庆市分行积极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支持长期闲置安置房盘活,打造劳动者青年公寓等;重庆辖内中国人寿、人保寿险、新华人寿等多家保险公司推出快递员群体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加大对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市民的养老保障供给,目前重庆已有约7300余人投保专属商业养老保险……

但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并不局限于此。重庆银保监局负责人表示,首先,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要融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中。引导银行保险机构为就业吸纳能力强的服务业、“专精特新”企业、民营中小微企业等提供“信贷直达”一揽子金融服务,为新市民在城市安居乐业提供最根本的、最有力的保障。

其次,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要把握好产品供给与客户需求相匹配的关系。“银行保险机构要防止‘大水漫灌’式无效供给,要针对新市民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提供适配的金融服务,探索创新风险防控措施,杜绝滋生金融违规行为、侵害新市民合法权。”该负责人表示。

再次,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要推动构建风险分担机制。促进政府相关部门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用于新市民创业以及吸纳新市民就业的企业融资风险补偿。健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加大政府性融资担保对新市民创业就业的增信力度,更好发挥保证保险等险种的融资增信作用,切实解决吸纳新市民就业的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最后,好的政策还需要让公众了解和接受,推广和开展消费者教育尤为重要。重庆银保监局针对《细则》召开了专题新闻发布会,进行专题解读和宣传。同时,明确银行保险机构应针对新市民的金融知识需求,深入新市民聚集区域,开展常态化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新市民群体金融素养,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和防骗反诈能力。

重庆银保监局负责人指出,下一步,该局将把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纳入2022年重点工作,将继续强化党建引领,加强工作调研,探索配套支持政策以及监管考核体系,持续督导金融机构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