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地方> 记者观察:更贴近、更接地气

记者观察:更贴近、更接地气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2-06-24 08:26

□记者 仇兆燕

根据政策文件定义,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3年的各类群体,包括但不限于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等,目前约有3亿人。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新市民群体具有数量大、成长性强、金融服务需求大等特点。同时,其生活品质需要提升,有释放消费需求的巨大潜力。

但在现实中,不得不承认,新市民享有的金融服务仍然存在较大的缺口,新市民金融资源可得性差,处在金融服务的边缘地带上。

原因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部分新市民缺乏金融知识如财务规划能力、储蓄习惯、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反诈知识,进而导致其不知如何使用金融服务;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大部分新市民工作变动快,收入不稳定,存在征信信息尚不完善等问题,因此,难以在传统金融机构建立标准化的信贷关系。

针对此类情况,各地监管部门以及金融机构展开了积极探索。近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有关情况的通报》,详细介绍了目前各地银保监局及各地金融机构围绕服务新市民推出的新举措。从公布的情况来看,目前各地都不断加快产品创新,简化服务手续,主要以信贷支持和保险保障为主,对新市民就业、住房、养老等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本次采访中所见所闻的一幕幕鲜活场景、一个个生动故事,也让记者深刻感受到,监管政策切实为新市民群体在城市站稳脚跟和谋求发展带来了“红利”。

目前就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创新仍处于探索阶段,如何进一步降低新市民信贷融资成本是监管机构近期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中国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3月25日在例行发布会上强调,鼓励银行保险机构优化信用状况评估技术,降低新市民创业融资成本;加大对吸纳新市民就业较多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银行保险机构通过合理减免费用、降低贷款利率等方式,推动降低新市民金融服务成本,增强新市民获得感。

这就要求各地监管部门及金融机构在服务新市民方面要尽可能再贴近一些,再接地气一些。紧扣新市民群体特点,在产品设计上能更普惠,同时加大教育力度,提升新市民的金融素养等,让产品与服务能更精准,更接地气,并最终落在实处。

相信,当金融机构越来越着力于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而不是营利至上时,新市民在城市拼搏时就会更多一丝心安、更多一些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