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科技> 向股份制银行学习金融科技

向股份制银行学习金融科技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2-05-09 10:27

□董希淼

在我国4602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中,股份制商业银行一直是比较独特的存在。作为市场化程度最高的银行群体,12家股份制银行在保持万亿规模的情况下,凭借灵活的体制机制、较强的创新能力,因时因势而变,大力发展金融科技、加快数字化转型,走在了全国银行业的前列。

具体而言,基于战略、组织、业务、技术、人才、生态“六位一体”的分析框架,股份制银行在金融科技领域多年来的积极探索和成功实践,已经形成领先同业的比较优势。从2021年年报看,股份制银行的优势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值得全行业学习借鉴。

从战略看,基于自身业务发展和用户需求,制定清晰的金融科技战略。这是金融科技发展的关键。如招商银行2017年就明确定位为“金融科技银行”,以金融科技为核动力,打造成为一家最佳客户体验的银行,实现非线性增长和跨越式发展。“金融科技银行”,即以科技敏捷带动业务敏捷,紧紧围绕客户需求,深度融合科技与业务,快速迭代、持续交付产品和服务,创造最佳客户体验,取得效率与成本、风险更高层次的平衡。而平安银行2016年提出“科技引领、零售突破、对公做精”战略,借助平安集团的资源,将科技能力全面应用到业务、风险、运营、管理等各个方面,努力迈向“零售金融科技银行”。

从组织看,推进组织变革,培育数字文化,提升组织敏捷性和扁平化。这是金融科技发展的保障。如中国光大银行2019年在业内率先将电子银行部升级为数字金融部,作为全行个人及企业数字金融业务的统筹管理部门。华夏银行2021年开始构建企业级敏捷组织体系,成立“两组两委”,推行科技人员业务部门派驻制,建设人、财、物、项目、容错、裁决六大机制。兴业银行2022年实施科技、零售、企金三大条线改革,科技改革重在强化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把原有的“一办、一部门、一公司”架构,调整为“一委员会、四部门、一公司”架构,提升科技规划、建设、管理、安全能力,促进科技和业务深度融合。

从业务看,以手机银行为核心,加快产品创新和迭代,丰富数字金融产品。这是金融科技发展的重点。如广发银行,2021年迭代推出手机银行7.0、信用卡发现精彩6.0、企业微信1.0;创新“云柜员”服务模式,云店开店超万家,构建线上线下协同的产品与服务体系。浦发银行2019年推出业内首个虚拟员工“小浦”,具有鲜明人物形象和特点,应用于智能客服等领域。

从技术看,深化新技术应用,加快核心系统升级,构建分布式系统架构。这是金融科技发展的底座。多家股份制银行充分运用分布式技术,对核心业务系统进行改造,推动IT架构由集中式升级为分布式,更好地满足数字经济时代大规模、突发性、高并发的业务需求。平安银行推出“星云物联计划”,2020年开始与合作伙伴联合发射两颗卫星,探索运用“物联网+卫星+金融”模式,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与此同时,股份制银行普遍加强数据治理,打通内部数据壁垒,释放“小数据”潜能。如华夏银行启动“禹治工程”,打造企业级数据中台,努力打破数据孤岛,建立数据认责机制,以数据应用驱动数据治理。

从人才看,重视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提升科技研发、网络金融人才占比。这是金融科技发展的基石。如民生银行推出“民芯金融科技人才计划”,以科技板块作为应届毕业生专属人才孵化及发展基地,加快培养专业复合型人才。渤海银行加大对科技人才引入,2021年科技人员占全行员工比例增长至7.32%,总行信息科技部在册人数同比增长75%,并计划未来5年金融科技人员数将占到全行员工总数的30%。

从生态看,以“开放银行”理念,构建更加全面的技术生态、业务生态体系。这是金融科技发展的支撑。如招商银行全面构建数字化生态,切入企业经营圈及个人客户生活圈,融入金融和非金融场景,努力为用户提供泛在、无界的综合服务。该行还推出“北极星战略”,手机银行活跃客户仅次于工商银行。浦发银行2018年率先推出开放银行“API Bank”,2020年发布“全景银行”蓝皮书,推动开放银行建设从1.0升级至2.0。渤海银行构建“渤观约取,海润万物”生态银行模式,探索建立“聚焦生态与共生共赢、专业赋能与无处不在以及智慧引擎”五大战略能力,逐步实现从银行客户向生态用户转变,推动业务模式全面升级。

当然,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少数股份制银行虽然明确了金融科技发展愿景和战略,但缺乏清晰可行的实施路径,组织文化和业务模式仍然停留在原有水平;少数股份制银行片面追求区块链、元宇宙等概念,投入较多但难见成效。不过,瑕不掩瑜,总体而言,股份制银行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在我国银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大型银行应学习股份制银行如何保持战略稳定、方向明确以及敏捷转型等举措,城商行、农商行应借鉴股份制银行如何加快产品创新、人才引进以及生态建设等经验,加快推进和深化数字化转型,不断提升数字化水平,增强与数字经济的适配性,提升后疫情时代的竞争能力和服务能力。

(作者系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