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农金> 把握绿色金融“风口”

把握绿色金融“风口”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2-05-05 07:26

□记者 于晗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逐渐迈上新台阶。对于扎根乡村的农村中小银行而言,支持乡村绿色低碳发展,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方向。

农村中小银行如何把握绿色金融“风口”,推动绿色金融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当好乡村绿色金融发展的主力军?围绕这一话题,在近日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农金30人论坛福建会议(线上)上,多位农信系统“一把手”发表见解。

做绿色金融发展主力军

有国内外主流机构测算,未来30年,碳达峰、碳中和投入规模将超过150万亿元。绿色转型涉及各行各业,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商业银行使命在肩。

“绿色发展的基础、潜力在‘三农’,山水林田湖草等绿色要素基础资产在农村,绿色金融最大的潜力、市场在农村,对于农信系统而言,绿色金融更是未来业务蓝海。”福建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李卫民指出。

山西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王亚表示,目前,多数农信社90%以上的客户是农户,80%以上的网点在乡村,作为地方本土金融机构,与地方经济血脉相连,共生共荣。支持农村绿色低碳发展,也成为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农信系统扎根乡村,客群大部分也是最前端的绿色客户。在推进绿色金融、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上拥有得天独厚的基础、资源和优势,更要抓住历史机遇,把握发展大势,不仅要做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更要做绿色金融的主力军。”李卫民表示。

四川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艾毓斌认为,作为普惠金融主力军银行,农信社应主动发挥金融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金融智慧和力量。

“在发展绿色金融、助推绿色转型中,农信社要找准路径发挥省联社大平台和县(市)级机构小法人的优势,凝聚金融资源,助力低碳转型。”王亚说。

找准绿色金融发展路径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发展绿色金融的最大瓶颈是农村绿色资产多数为“非标”资产。目前,围绕农村绿色金融创新以试点和探索性质为主,往往雷声大、雨点小,普遍规模不大,覆盖范围较小。这是难题也是机遇。

王亚表示,对于农信社而言,要强化顶层设计,瞄准市场需求,加强绿色金融服务创新。同时,要把环境和气候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防范绿色转型风险。

“从宗旨定位和历史渊源来讲,县(市)级法人银行应充分发挥贴近‘三农’、点多面广、决策链条短的经营优势,围绕农村产业布局和新型农业主体需求,支持生态种植养殖、生态循环农业、绿色有机农业发展壮大,增加绿色有机农产品供给,打造一批优质绿色农产品精品品牌。借助绿色信贷,激活乡村旅游资源要素,助力生态旅游业发展。同时,聚焦农业基础设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垃圾污水处理、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土壤改良修复等建设工程,主动对接项目建设,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王亚指出。

艾毓斌认为,农信社应从七个方面着力:一是顺应绿色低碳发展大势,主动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变革,从战略高度做好顶层设计;二是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发挥好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市场定价等金融功能;三是构建具有绿色基因的体制机制,包括绿色信贷制度体系、环境和社会风险多维度识别体系以及绿色金融保障机制等;四是主动加强绿色金融外部合作;五是加大绿色金融投入,募集资金专项用于支持“三农”领域绿色产业项目融资;六是加强绿色金融风险管理,要前瞻研究谋划,积极主动识别、应对和防范,提升绿色金融风险防控能力;七是持续加强能力建设,包括人才队伍建设、投研能力、绿色项目定价能力等。

“农信系统应以支持富民产业、激活绿色要素、挖掘绿色权益、改善基础设施为落脚点,在支持乡村绿色发展的进程中开启高质量转型、开辟业务新蓝海,走具有农信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李卫民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