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绿金> 【绿色金融与普惠专题】绿色金融还不够“普惠”

【绿色金融与普惠专题】绿色金融还不够“普惠”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2-03-31 09:46

编者按:

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如何融入小微企业、“三农”等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有待探索;同时,普惠金融面临可持续发展问题、环境友好等问题。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要融合发展,应该如何做?

□实习记者 许予朋

近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举办的“从数字化农业保险到绿色乡村振兴——绿色农业保险专题研讨会”上,多位专家探讨了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相互融合的实践路径,挖掘金融能为社会与环境带来的双重价值。

目前,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方兴未艾,但如何融入小微、“三农”等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还有待探索;虽然普惠金融覆盖率、可得性在过去几年取得长足进步,但也面临可持续问题、环境友好问题等。

在去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集团举行的春季年会上,多位主要国际组织负责人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后世界经济可能转向“以绿色、韧性、普惠推动发展”(GRID)的模式。可见,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协同发展正成为全球性议题。

绿色金融还不够“普惠”

银保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21家主要银行的绿色信贷余额超过1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3.5万亿元。目前,我国绿色信贷余额位于全球第一,绿色债券存量排名全球第二,从规模上看已颇见成效。

但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直言:“绿色金融还不够普惠”。

马骏认为,目前绿色金融发展主要聚焦在大型基础设施类建设方面,比如发展绿色能源、绿色交通和绿色建筑项目。这些绿色项目的主体一般是大中型企业,央企、国企居多,小微企业参与度比较有限。“从普惠角度看,地方中小银行绿色信贷占比相对比较低。部分中小银行绿色信贷占比只有1%左右,而大型银行可达10%至20%,甚至超过这个比例。这从侧面反映出,中小银行覆盖的普惠客户,包括小微企业和农业客户等,绿色程度相对比较低。”马骏说。

现实中,小微、“三农”领域具有发展绿色金融的潜力,也需要绿色金融产品帮助。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莫秀根介绍,研究发现,小微企业与农村产业制造了大量碳排放,这是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同时,很多小微企业主与农村微弱经济体的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在环境政策方面的些微改变,也可能对其生产生活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在现代生态农业建设中,需要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金融产品,帮助农业实现绿色转型。

亟须开发“三农”、小微产品

在聚焦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多位专家、业内人士表示,亟须调整目前的产品策略,开发符合微弱经济体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

马骏表示,过去的绿色金融产品多是为支持绿色基础设施项目设计。但是小微企业对产品需求有自身特点,比如一些小微企业没有项目贷款要求,而需要流动资金,怎样对流动资金进行绿色标准认定,值得探究。目前,有些地方推出了企业“碳积分”“碳账户”,以碳积分作为对普惠客户进行授信和利率优惠的基础,这是很好的尝试。未来,还可以考虑对绿色中小企业提供集合债券等金融工具。

太平洋产险总经理助理、董事会秘书陶蕾提出,一方面,绿色保险应该以“乘”的模式融入普惠保险。比如,绿色保险侧重于对气候变化风险的细化量化研究,如果将这些成果与气候引致的农业损失形成更精准匹配,从而使得更多人能够更便利地获得普惠保障,就可以提升整个普惠保险的可得性。另一方面,绿色保险应该以“加”的模式纳入到普惠保险中。“随着整个社会绿色转型步伐加快,产业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农村同样如此,新增了很多新产业形态。如果将新产业形态以‘加’的模式纳入到普惠保险中,受益程度将更高。”陶蕾说。具体路径上,陶蕾建议,可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化纳入普惠保障范围,可将农村绿色产业转型纳入到普惠保险中,引入更多资金提升农村产业升级的步伐。

“目前,农业保险业正从单纯的‘保’变为‘保+防’结合;保险风险关口前移,降低了自然灾害发生造成的损失,从保‘一农’向保‘三农’转变。”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龙文军称,接下来应继续推进农业保险创新,探索“一户一保,一户一单,一户一赔”的模式。

加强制度与技术统筹

除了调整金融产品策略,推进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的协同发展还应有政策统领、科技加持。

马骏建议,将现有的普惠金融激励机制,同绿色金融激励机制进一步整合,实现对绿色、普惠经济活动的双重优惠。“具体怎么做,还要深入研究。但工具都已经有了,比如绿色领域中当中有担保、贴息、再贷款等工具,普惠领域当中也不乏上述工具。怎么把这些工具的重叠部分用好,并且把对象识别清楚,这些都是下一阶段需完成的重要工作。”马骏说。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 、绿色与智慧农业专家李想提出,在乡村开展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活动需要大量数据支撑,因此发展智慧农业非常重要。

据李想介绍,中国农业大学曾在重庆市秀山县搭建绿色种养循环全过程智慧化体系,将粪污和秸秆在养猪场进行综合发酵,解决污染问题的同时产出绿色有机肥,并将之投入到农田生产中,形成绿色种养循环。数字系统对这一过程进行了全程严格的监控,将获取的数据纳入区块链,形成了绿色生产的证据链条。这种方式有效获得了消费者的信任,也提高了各方管理决策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