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绿金> 生态修复背后的金融力量

生态修复背后的金融力量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2-03-29 09:55

□本报记者 胡杨

生态系统稳定与人类生存发展休戚相关。目前80%的生物多样性投融资来自公共资金,金融手段支持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质效亟待进一步提升。

《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注意到,一段时间以来,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越来越重视绿色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修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积极作用。

提升战略高度

加强顶层设计

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过程中,银行业大有可为。一方面,生物多样性保护所需资金量大,想要最大限度筹集、调动金融资源支持生态修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少不了商业银行的广泛参与;另一方面,考虑到生物多样性丧失可能引发金融风险,商业银行也表现出越来越强的投资意愿。

2021年,由中国银行业协会牵头,36家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24家外资银行及国际组织共同发表《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同宣示》(以下简称《共同宣示》),从行业角度强调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责任意识。其中,“制定‘生物多样性战略’,制定银行支持生物多样性的目标、路线图和行动方案”排在所有内容之首。

当前,部分商业银行高度重视环境治理,自觉加强顶层设计,引导全行上下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工商银行将“促进生物多样性”明确写入集团绿色金融发展战略,积极采取措施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兴业银行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自身发展战略。

调动金融活水

优化资源分配

作为促进社会资源配置的利益相关方,金融机构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可以通过投资风险管理避免对生物多样性造成损害,也能填补相关的融资缺口。

基于金融资源在生产要素配置中发挥的引领作用,兴业银行在信贷投向、项目审批、投资决策等各环节,嵌入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以推进投融资结构绿色调整优化,引导更多资金流向生态友好型项目,助力经济结构绿色转型升级。据悉,该行把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等细分行业作为重点支持领域,截至2021年9月末,相关领域融资余额达到2198亿元。

据建设银行方面介绍,该行结合自然生态治理领域突出问题,及时修订行业信贷政策,明确重点支持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育种基础研究和重点育种项目等,在制定农业、电力、林业、矿业、石油天然气、交通运输、材料、建筑等行业政策时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求,进一步明确客户选择标准,引导全行综合运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等金融工具,广泛动员社会资金,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支持力度。

工商银行则在信贷风险判断、业务决策过程中,科学评价、审慎把控环境风险,推进投融资结构的绿色调整,引导更多资金流向生态友好项目,助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创新产品服务

激发市场活力

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形式在不断创新。具体来说,商业银行可以围绕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等领域,结合自身经营特点,积极发展生态信贷、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稳妥开展环境权益、生态补偿抵质押融资,探索绿色并购融资、绿色资管、气候债券、蓝色债券等创新产品和混合融资模式,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积极稳妥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

以日前完成定价的“野生动物保护债券”为例,这只债券将募集资金1.5亿美元用于支持可持续发展项目,其中约1000万美元将用于南非物种保护工作。瑞信(Credit Suisse AG,瑞士信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担任了这只5年期新型债券发行的独家构建代理兼联席簿记管理人。

“野生动物保护债券”模式为物种保护开辟了一条新的融资途径,有助于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生物保护和生物多样性投资,也让商业银行在提供资金这一传统业务之外,更多了一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式。

对于部分在投行领域有优势的股份行来说,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还体现在服务投行客户的过程中。浦发银行总行投资银行部总经理刘凌举例称,银行可以站在为投资人寻找投资项目的角度,更多推介诸如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EOD(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这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项目,使政府牵头组织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通过PPP、EOD模式获得更多元的资金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