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评论> 普惠金融的时代使命

普惠金融的时代使命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2-03-17 09:12

□顾雷

近日,银保监会、人民银行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银行保险机构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针对新市民在创业、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的金融需求,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完善金融服务,高质量扩大金融供给,提升金融服务的均等性和便利度。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农村人口通过就业、就学等方式转入城镇,融入当地成为新市民。截至2021年12月,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3.9%,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5.4%,满足常住人口同时又是非户籍的人群就是新市民,总量可达3亿人左右。面对如此庞大的一个消费和生产群体,只要创新出适应新市民需求的各类金融服务,开发出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就能增加各行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缩小社会贫富差别,为共同富裕早日实现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为此,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切入口,加强普惠金融帮扶力度,践行互联网时代普惠金融新使命。

第一项使命,根据新市民就业分布、资金需求特点,引导国有大型银行、地方中小商业银行、互金平台、科技企业、电商服务运营商以及社区金融服务机构深入挖掘新市民金融需求,提供储蓄、投资理财、融资、日常生活缴费、支付结算、税务汇兑、网上购物等金融服务,满足新市民多样化金融需求,为新市民更快更好地融入当地社区生活创造资金层面条件。

根据新市民收入特点、家庭经济状况、投资偏好特点,商业银行、互金平台、城市商业银行、科技企业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大数据、客户移动终端、人工智能、APP技术在远程开户、线上支付提供简单、快捷和实用的金融产品,在产品设计、服务方式、服务周期、维权方面考虑新市民需求。确保低收入新市民、老年新市民有机会利用金融工具积累个人和家庭财富,提高新市民阶层抵御自然灾害或其他各种灾难的能力。比如,保险机构对新市民较为集中的行业开展保险产品创新,聚焦建筑工人、快递骑手、网约车司机等职业风险较突出的新市民群体,鼓励保险机构开发不与户籍挂钩的普惠型健康保险产品,开发适合新市民特点的雇主责任险、意外险、生命健康险种,探索异地投保和快速理赔,扩大新型保险覆盖面。

第二项使命,为新市民融入城市生活打造“社区金融+生活体验”生态圈,确保智慧图书馆、在线教育、体育设施、游乐场所、影剧院等公共服务资源惠及每一个新市民。让更多新市民参与“互联网+公共服务+普惠金融”领域,体会到普惠金融带来的社区红利、数字红利和政策红利,提升新市民获得感、幸福感,为新市民在城镇新环境中美好生活贡献普惠金融资源和数字化智慧。

第三项使命,新市民中存在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可能是外卖骑手、送水工、餐饮服务生或网约车司机,也可能是创业的大学生……普惠金融要为这类新市民技能培训、职业教育提供金融支持,商业银行、互金平台、中小银行以及社区机构落实好新市民贷款政策,保险机构发展新市民子女升学补助金保险、实习责任保险、教育机构责任险、学前教育责任险等新型险种,为新市民家庭学龄前儿童教育抚养解决后顾之忧,为经济困难的新市民提供教育、培训、就业和安居乐业提供机会。

第四项使命,新市民不乏存在投靠子女的老年人、残障人士。为此,普惠金融必须将“养老红利”与“数字经济”结合起来,尽快建立涵盖养老、医疗护理、家政服务、颐养滋补、疾病咨询为主题的“新市民养老健康数据中心”,为老年人、残障人士提供更为优化的金融工具和服务渠道,为新市民建立养老健康档案、服务档案,加强新市民与当地社区养老机构的信息对接、供需对接和护理对接,为新市民跨省份、跨地区“一站式”养老产业服务提供必要的资金援助。比如,普惠金融加强对养老服务、医疗卫生、家政服务、家庭保健项目支持,增加对老年新市民、残障新市民远程服务、上门服务,化解老年新市民、残疾新市民不会、不能或不愿使用智能手机的窘境,让老年新市民、残障新市民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便利和实惠,让普惠金融成为新市民安度晚年、幸福晚年和富足晚年的可靠保障。

第五项使命,要服务好新市民群体,就必须尽早建立新市民个人信用信息联动机制。由于新市民进入城镇生活时间较短,个人信用信息缺乏且缺少抵押物。因此,鼓励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社会征信机构探索新市民信用信息管理,利用新市民在交通、通信、债务、财产、支付、消费方面形成个人信用信息,精准评估新市民信用状况,建立新市民信用评级体系,架起新市民小额借贷与征信行业之间的互利双赢桥梁,全方位提升新市民征信业务可触达和可得性。这不仅是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社会征信机构、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及金融科技企业共同的方向,更是普惠金融未来重点服务的方向之一。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