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思想> 创新发展绿色普惠金融的思考

创新发展绿色普惠金融的思考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2-03-09 08:48

□周月秋

2022年2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强调,“促进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科创金融等融合发展,提升政策精准度和有效性。”这为银行业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绿色普惠金融,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推动经营转型指明了方向。

发展绿色普惠金融的战略意义

绿色普惠金融不是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的简单叠加,而是金融业通过统筹协调绿色和普惠金融领域的发展布局,实现两者在发展理念、科技创新、管理方式、业务资源等领域的相互借鉴与深度融合,进而产生“1加1大于2”的发展成效。推动绿色普惠金融发展,是金融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协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然选择,是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具,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更有效促进经济复苏与绿色转型相互平衡。在当前全球货币政策转向的大背景下,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全球绿色转型需要与经济复苏进程相互协调,找到其中的最佳平衡点,这是未来全球各国将要面临的重要挑战。深化绿色普惠金融的全球合作,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体系,有助于在地区和国别维度、企业规模维度、低碳质量维度、转型节奏维度都找到更好的平衡点。

更深度促进现代金融体系建设。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础。绿色普惠金融是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也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构建绿色普惠金融体系,有助于更好地将生态环境影响的外部性内部化,为市场化手段降低污染性经济活动提供理论支撑。

更全面促进我国高质量发展。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随着信息技术加速渗透和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绿色低碳经济和小型线上经济,将成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领域。发展绿色普惠金融,将高质量地提升金融服务人民的覆盖面、可得性、满意度。绘制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双碳”等发展目标的交汇点与连接点,更高效配置金融资源。

我国绿色普惠金融的发展基础与趋势

绿色与普惠都是当前我国金融创新的前沿阵地,也是金融业为实体经济注入活水的重要渠道。发展绿色普惠金融有坚实的业务基础和广阔的市场需求,将成为引领未来金融发展的最重要动能。

两大领域正在齐头并进。绿色金融在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创新发展。总量方面,截至2021年底,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15.9万亿元,同比增长33%,境内贴标绿色债券发行4835.74亿元(数据来自中央财经大学《2021年中国绿色债券年报》),较前一年实现翻番。创新方面,截至2021年末,我国已发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中欧共同认可的《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报告》,以及首批绿色金融行业标准。碳中和债、碳汇金融等创新产品快速涌现。中美共同牵头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COP15在云南昆明顺利召开,我国金融机构参与全球气候的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普惠金融的覆盖度不断扩大,可达性持续提升。截至2021年末,全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7.3%,支持主体超4300万户。超7万个银行网点与地方“一网通办”平台对接,开户时间压缩60%。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超50亿元,支农支小再贷款、普惠小微贷款利率稳中有降。

三大方面正在扩面提质。政策方面,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 支持民营节能环保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鼓励金融机构将环境、社会、治理要求纳入业务流程,提升对民营节能环保企业的绿色金融专业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绿色融资。乡村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获得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的大力支持;包括北京、上海等在内的多个地方政府都提出了探索绿色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规划。标准方面,我国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产业指导目录等绿色金融标准都涵盖了以“三农”为代表的重点普惠金融业务领域,并且覆盖范围还在持续扩大。实践方面,部分金融机构已开始布局兼具绿色与普惠特性的债券、基金、保险产品,帮助中小微企业与乡村振兴领域更好获得绿色金融支持,如安吉农商行的“两山白茶贷”,河南政府在世界银行支持下设立绿色农业发展促进基金等。

四项重点正在率先突破。当前,绿色普惠金融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产品创新、业务流程、风险控制等方面还有较多有待突破的难点。未来,随着定义与标准逐步明确、政策体系加速完善、市场重视程度日益提高,绿色普惠金融发展将进入快车道,预计在四个重点领域可能实现率先突破。一是绿色金融更加广泛地与“三农”领域相结合,在推广绿色农业,服务乡村振兴方面走出新路子。二是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帮助绿色普惠金融实现精准投放、降低成本、防控风险。三是农村及小微企业基础设施、生产技术的绿色低碳改造产生大量资金需求。四是金融支持新能源、绿色清洁等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蓬勃发展,赋能低碳技术突破。

关于商业银行发展绿色普惠金融的建议

绿色普惠金融战略价值突出,发展前景广阔,值得商业银行予以高度关注。未来,建议商业银行从客户、科技、管理、资源四个维度探索突破。

第一,客户服务关注“小”。银行业应不断健全与绿色普惠金融发展相适应的产品和服务体系。一方面,延伸绿色金融服务半径,引绿色资金灌溉小微、乡村市场。一手支持环境效益好、减排潜力大的小微企业提升竞争力,加大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产品投放力度,在新能源、新技术、新模式等领域挖掘一批“专精特新”和“隐形冠军”企业,支持其成为细分行业的领导者;一手帮助中小微企业防控转型风险,尤其要关注高碳产业链上的小微企业,创新转型信贷、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转型金融产品,提供与企业技术升级、节能改造、效率提升等环境与气候效益相挂钩的低成本资金,帮助其平稳度过转型期。另一方面,拓展普惠金融创新空间,用好政策工具全方位帮扶小微企业。统筹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领域的各类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贴息、奖补等激励政策,引导绿色普惠金融协同发展,为小微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例如可探索借助碳汇交易市场,盘活乡村的大量林、草、地、水等自然资源,实现农民增收。

第二,实现手段依靠“智”。银行业应依靠科技力量为绿色普惠金融发展赋能。一是构建绿色普惠金融服务平台。推动建立连接金融机构、小微企业、监管部门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企业和项目认证、绿色小微企业增信、绿色普惠资金撮合等功能,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二是建设绿色普惠信息化管控体系。前端利用数字技术提升信息获取效率,从环境部门、金融监管机构、媒体、第三方平台广泛采集企业数据,通过数据标准化处理、机器学习等过程,形成对客户的画像和信用评估,提升决策与研究的科学性。后端建立指数化预警机制与客户风险管控机制,纳入ESG风险考量,实现实时预警和负面信息判别。三是提升绿色普惠业务办理效率。发展绿色供应链金融,依托龙头企业为上下游小微客户提供专属金融服务,简化绿色普惠业务办理流程,降低准入门槛,提升场景化服务能力。进一步深化绿色普惠业务的全流程线上化改造,推出“短平快”的金融产品,在提升效率的同时注重改善体验,降低业务耗能和排放,满足客户足不出户“一站式”办理业务的需求。

第三,管理机制突出“精”。银行业应建立精细化的管理制度,聚焦重点领域,统筹全行资源发展绿色普惠金融。一是顶层精密布局。完善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协同推进、相互促进的治理架构,用好全集团资源,形成绿色普惠金融发展合力,高效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二是政策精准发力。探索建立绿色普惠标准,明确重点客户范围、项目技术标准,同时考虑企业转型需求,动态更新优化标准体系。持续完善分行业、分区域信贷政策,围绕行业细分板块和重点客群实施专属融资方案,引导资金精准流向“低碳普惠”“绿色惠民”的关键环节。统筹稳发展和促改革的动态平衡,在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的前提下,稳妥支持中小企业低碳发展,确保不产生新的风险。三是考核精确有效。要建立从上而下的绿色普惠金融评价机制,精确评估银行服务对低碳发展、惠民惠农的支持效果,重点关注绿色普惠金融的可得性、成本、安全性和综合效益。

第四,资源整合重视“融”。银行业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国际化、综合化经营优势,融通多方资源,支持绿色普惠金融加速发展。一是境内外。绿色与普惠均为SDGs(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我国商业银行可积极开展跨境ESG投融资合作,以跨境产品创新吸引国际资本进入农业节水、新能源产业支持农村就业、小微企业碳足迹管理等热点领域。二是总分行。大型商业银行应发挥分支机构数量多、分布广的优势,形成以总行为决策中心统一调配资源,各区域分行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用好各部委、金融监管机构、五省七地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六省九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政策、制度、信息等资源,做好绿色普惠金融服务。

(作者系中国工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