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思想> 中小银行应在社会治理中有所作为——专访上海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力

中小银行应在社会治理中有所作为——专访上海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力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2-03-02 09:25

2022年,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将呈现出怎样的发展态势?这是业内外广泛关注的话题。为此,《中国银行保险报》专门开设“新春第一访”栏目,邀请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高管畅谈对于行业转型发展的最新思考。本期采访对象是上海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力。

□实习记者 许予朋

大年初六,中国女足夺得第20届女足亚洲杯桂冠。在这支优秀的队伍中,多名队员及主教练均来自上海,这也让上海女足背后的“东家”上海农商银行受到瞩目。

作为一家长期深耕地方经济、深度参与当地社会治理的银行,支持上海体育事业发展只是上海农商银行践行社会责任的一个缩影。近日,上海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力在接受《中国银行保险报》专访时表示,凡是通过金融服务实现老百姓对美好生活追求向往的领域,就是上海农商银行的战略主航道。

徐力

坚持实干为民

《中国银行保险报》:2021年,上海农商银行如何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坚持稳健发展,全力服务百姓、服务实体经济?

徐力:心怀“国之大者”,就是坚持“人民至上”的初心使命。我行将“普惠金融助力百姓美好生活”确定为公司使命,明确提出凡是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通过金融服务实现老百姓对美好生活追求向往的领域,就是我们的战略主航道。在实践工作中,我行围绕百姓“衣、食、住、行、医、教、文、娱”等多个方面,从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提升。目前我行服务的企业客户逾30万户,个人客户超过1900万户。

心怀“国之大者”,就是坚持“利为民谋”的价值追求。我行明确提出“打造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服务型银行”的战略愿景,着眼于服务百姓,更深入、更充分地回应人民的期盼和诉求。在业务发展中,我行在为他人服务、赋能的过程中,赚取属于自己的合理和可持续的商业利润,建立互利互惠的新发展逻辑和商业范式。在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我行出台多项金融支持抗疫措施,助力“六保”“六稳”,增加企业贷款与垫款超过500亿元,帮助支持60多万小微企业员工复工复产。

心怀“国之大者”,就是坚持“实干为民”的根本导向。面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我行保持战略定力,稳健发展,坚持实干为民、实干兴邦。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近年来,我行中小企业贷款总额不断增加,截至2020年末,中小企业贷款总额已突破2800亿元,占全行各项贷款近60%。

共创“六度自治”新模式

《中国银行保险报》:您曾在年报致辞中提出“普惠金融赋能社会治理”的理念。提出这一理念是基于怎样的分析和思考?在实际工作中是如何践行的?

徐力:普惠金融与社会治理虽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一个是金融学范畴,一个是社会学范畴),然而二者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和方式,具有很强的逻辑同构性。

两者之间的逻辑同构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在治理思想上同一,都是坚持以人为本,将服务和实现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价值导向上同一,都是坚持公平正义,两者都对塑造一个更加公平、公正、高效的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在实施路径上同一,普惠金融的发展已经从单一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向多元化、多层次的参与主体转变,社会治理也是从政府管理向突出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下的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良性互动转变;在目标追求上同一,两者都强调成果的利益共享性和发展的包容性。因此,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求金融治理朝着普惠性方向发展;反过来,普惠金融的发展,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强大的金融动力。

中小银行作为中国社会触及面最广、与社会基层联系最紧密、最直接反映社情民意的基层金融组织,更应在服务社会治理上有所作为。

在实践中,我们与各级政府、基层社会组织共创了“六度共治”的新模式,赋能社会治理。“广度”布局,依托上海区域的近360个网点,实现了对上海郊区100多个乡镇1570多个行政村的金融服务全覆盖,切实做到了“网点到镇、服务进村”。“强度”攻坚,聚焦上海治理的重难点区域——郊区和社区,在郊区全力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在城区主要围绕基层社区建设,在菜场、停车场、商场等推广新兴支付方式,积极支持老旧小区改造。“温度”关怀,提供专属银行卡产品,如工会卡、敬老卡等,服务设计更符合持卡人用卡习惯。“密度”联结,追求为小散客户和传统市场弱势客户群体带来公平的金融发展权。通过对接各委办局、协会、园区,加大小微支持力度。“跨度”融合,通过横跨多维生活的金融服务,满足百姓对更美好、更优质生活的追求。“深度”服务,以自然赋能、经营下沉、服务嵌入、功能输出、平台引领和生态共建六种模式完成赋能。

以服务老旧小区加装电梯为例,2020年下半年,我行针对居民出资难、加梯公司资金周转难、居民共管账户难等困难,推出“居民加梯贷”“楼栋资金共管账户”“加梯公司信用贷”“鑫家园卡”等创新服务。截至目前,我行针对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已对接加梯公司近50家,金融服务涉及12个行政辖区、超70个街镇、近200个小区、约500台电梯,累计向加梯公司发放普惠小微贷款近3000万元;累计开立居民自治监管账户超300户,为超1亿元加梯资金提供管理服务。

聚焦中小科创企业

《中国银行保险报》:上海是国际金融中心,也是科技创新重镇,在服务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方面,上海农商银行做了哪些探索?

徐力:在科创金融领域,我行聚焦中小科创企业,已布局并深耕十年有余。在业务布局方面,重点围绕上海产业结构体系需求,以“科创更前、科技更全”为指引,突破以往以产品配套为主的银行单一供给模式,致力于打造“鑫动能”客户全生命服务周期的科创服务品牌,将企业分为“银种子”“金种子”“鑫种子”“拟上市”“已成熟”五大阶段,提供精准产品匹配、专业辅导培育、政策资源对接、专项额度配套、绿色审批通道、综合联动加载、多维激励保障、上下协同支持、品牌联合宣传等服务,以期培育更多科创上市企业、领军骨干企业和细分行业领域冠军企业。

在服务“专精特新”企业方面,我行建立了“专精特新”科创中小企业服务联动机制,通过上下联动、资源倾斜、绩效激励、合理授权等方式,实现名单制、网格化、地毯式、全覆盖的企业服务,已与全市逾10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其中已与我行开展授信业务合作的企业多达550多家,信贷规模近150亿元。

服务上海“五个中心”“五个新城”建设

《中国银行保险报》:展望2022年,您对全年的工作有何目标、期许?

徐力:2022年,我行将遵循自身高质量发展这根主线,牢牢把握共同富裕目标下经济底层逻辑重置、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调整等变化和趋势,转变传统经营思维模式,重塑价值导向,针对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症结,补短板强弱项,构建新的发展逻辑。

我们将积极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五个新城”(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建设,坚守普惠百姓情怀,深化客户中心理念,加强数字转型思维,优化顶层设计,重点打造“五个体系”,即以农业产业链为特色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以科创金融为特色的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以“长三角最具绿色发展底色银行”为目标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以养老金融为特色的财富管理服务体系、以行业金融为特色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