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农金> 【新春走基层】“政策好,粮食就一直种下去!”

【新春走基层】“政策好,粮食就一直种下去!”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时间:2022-02-10 07:59

□李敬伟

“要不是农行青堆子支行帮忙把30万贷款还款时间延长一下,今年咱就成了‘失信’户了。现在好了,70万斤水稻卖出去了,咱也立马把贷款还上,可以安心过个年了!”1月31日,大连庄河市青堆镇沙岭农场种粮大户娄振河说起农行贷款展期的事,心里还是暖暖的。

农村娃成了种粮大户

今年56岁的娄振河从离开学校起就到农场种水稻了。那时吃大锅饭,娄振河跟父母一起奔波一年,到头来家里日子还是紧巴巴的。后来包产到户,娄振河跟父母打理10亩水田,赶上了国家免征农业税,自己种的粮食成了“净得”的收成,家里的口粮吃不了,还能卖出去一部分,日子好过不少。再后来,随着村里的年轻人开始外出打工,村里撂荒的水田多了起来,娄振河跟父母商量并得到他们的认可,在农行支持下,娄振河贷款30万元,把村里闲置的500亩水田都承包了下来。此后,娄振河又添置了农业机械,把全部水田进行了改造。

“土地也是有‘感情’的。你春天对土地好一些,秋天土地就会惦记着你。”娄振河说起黄土地,眼睛里都泛着光,“这一年一茬的水稻,让咱的日子越来越有了奔头。”

以粮养店,多种经营

“赶上好时代,脑袋也得多转悠。”娄振河笑侃自己书读得没有人高,但喜欢接受先进的东西。许多人拿着手机看抖音、刷视频,娄振河更关注农村种植养殖以及如何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生产和管理信息。

种田有农闲,勤快的农民没有闲,听着、看着、想着,娄振河有了新想法。

买化肥、农药、育秧薄膜,购置型号和大小不一的各类农业机械都是种植水稻不小的成本开销,如果开一个农资店,既能让周边种粮养猪的乡邻们节约时间省下跑路钱,又能降低自己种田的成本,何乐而不为?想好了就干。在农担公司和农行的共同支持下,原本可以“小富即安”安心种粮的娄振河再度“负债”。

“早些时候北方农民跟南方农民有一个差距,就是最初不习惯‘借钱’(贷款)种地和经商,市场意识比人家慢了半拍。”娄振河不谙抽象的经济学,但他明白大家都奔着富裕的道路走,这个经济就活泛了。

“农民富裕了,农村经济壮大了,银行的信贷更安全了,银行就能拿出更多贷款帮助我们奔着更富裕的道路走,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娄振河解释的是通俗版循环经济学,“别看我这个小小的农资店,一年也能卖个百多万元(销售额),有个小10万元的(利润)收入。”

一些进口的农药、化肥,一般上一级批发商不赊销,娄振河就多进样,少进量。对上一级批发商给予赊销的农资,娄振河在确保保质期和适销对路的前提下,适当多进量。乡邻都佩服娄振河,“脑袋不荒,不富才怪哩!”

“信用信用,有信才有用”

娄振河那笔即将到期的30万元“惠农e贷”让农行展期给救了急,而一贯有借有还、守信用的娄振河何以险些“掉链子”?

原来,2021年11月,大连庄河市遭遇一场引起全国关注的新冠肺炎疫情,庄河市全域按下了暂停键,70万斤黄灿灿的稻子一时无法销售回款。

眼看着还贷的日子临近了,娄振河焦急万分。

“这些年,农行和各家银行跟青堆镇各个村子搞信用建设,够得上信用村的农户能享受到优惠贷款,贷款也痛快。咱现在这70万斤稻子卖不出去,耽误了还贷款,那就拖了全村的后腿。”在和娄振河交流时,他使用频率最高的两个字就是“信用”。

“信用信用,有信才有用。现在咱农民太看重信用了。一旦不小心失去信用,被村里人看不起不说,拖累村里其他农户享受不了优惠贷款,咱可就成了‘千古罪人’!”正当娄振河忐忑不安的时候,农行大连瓦房店青堆镇支行行长郑闯委托支行客户经理丁怡卿给娄振河打来了电话。

“咱当时寻思着,不用问,农行肯定是催咱还钱。但没想到,小丁经理第一句话就说,当前庄河市处于防疫特殊时期,资金若有困难农行可以帮助解决。”娄振河就赶紧把稻子没有卖出去、一时无法回笼资金,还贷困难的情况告诉了丁怡卿。

丁怡卿马上安慰娄振河,等向支行和上级行请示研究后给他的贷款展期。第二天,农行瓦房店支行通过远程手机视频线上操作,分分钟给娄振河30万元的“惠农e贷”办理了展期。

“银行对咱种粮的农民这么上心,咱就更要讲究信用,不然对不住人家啊!”娄振河说,因为他种植的“鸿盛808”和“盐京4”水稻品质市场认可度高,庄河市疫情解除后,他的70万斤稻子全部卖了出去。“钱都没在怀里捂热,咱就连本带利把‘惠农e贷’还给人家农行了。”

娄振河表示:“这些年,国家给粮食种植户的好政策越来越多,咱种植户的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只要咱这身子骨还硬朗着,就一直把粮食种下去!”

丁怡卿(右)向种粮大户李增国了解今年农机备耕情况。李敬伟/摄

采访手记:什么惊喜?

1月31日,大连庄河市农村家家户户进入了准备年夜饭的忙碌赛道,可青堆镇河川村青水屯的李增国和南沙屯的孙林却在冰封的稻田及玉米烘干车间里转悠着、捣鼓着。

2021年,李增国在农行青堆子支行贷了50万元“惠农e贷”,种植了1160亩水稻,销售收入130万元。“过去没有当种粮大户的时候,这个时候不是在帮助媳妇准备年夜饭,就是合计着过年跟村里的发小们打打牌什么的,现在不行了,你拿着人家农行这么多的贷款,养着这么一大片稻田,你得像养孩子一样上心啊!”李增国的眼神里掩饰不住的是地道农民的厚道。

南沙屯的孙林也是一位颇有农业经营意识的现代农村青年。几年前,孙林了解到当地农村玉米收储和销售中间有一个市场契机——许多玉米种植户因各种因素卖给粮企的玉米含水量超标,卖不出好价钱。孙林和媳妇合计后,从亲朋好友那里凑了一部分资金,又向农行贷了80万元,建起了初具规模的玉米烘干厂。“现在方圆几个村镇的玉米种植户收割的玉米秋后都到咱这里烘干,再由咱卖给大型粮企,虽说他们额外交了一笔烘干费,但种植户最终拿到的玉米卖价比以前高出了一截,咱也从中间环节获得了不错的收益。”他说。

分别之际,李增国和孙林表示,“明年这个时候你再来看看吧,我们会继续给你个惊喜。”

究竟有什么惊喜?李增国和孙林耳语着,笑而不答。